,自尽之前,对我说了一番真假难辨的话……”公孙策急了:“什么话你一口气说完啊!”包拯不急不慢地道:“‘谷盈’说‘白圭’未死,而是受‘司命’所托,去完成人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任务!”“‘组织’的称号人员,临死前跟你说这些,必定是心怀叵测,不过也不能完全不信,如果‘白圭’还活着,那确实非同小可!”公孙策琢磨了一下,郑重起来:“此人是‘组织’的元老之一,崔致庸的财富都是他稍加点拨,培养出来的,如此人物甘愿假死,隐姓埋名,‘司命’会予他什么重托呢”“不知。”包拯摇了摇头,继续埋首案牍:“查!”公孙策则神采飞扬起来:“如果‘白圭’真的未死,一个曾经富甲江南的‘组织’高层,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于世人眼前呢哈!‘谷盈’的遗言,‘司命’的重托,这案子当真有趣,我先去安排弥勒教赃物的事情,回来跟你一起深查下去!”……“主君你终于回来了呢!”“主君奴家好想你啊!”“好了!老夫知道你们的思念之情了,闭嘴吧……你们说事!”夏府后院,夏竦眯着眼睛,享受着一众姬妾的簇拥和服侍,呵斥了那莺莺燕燕的讨好后,耳中听着幕僚们禀告近来朝堂的动向,神情十分沉静。经过一路上的颠簸,他已经冷静下来,对于局势有了清晰的认知。狄进那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尽灭夏全功,定河西大局,故而抛出了一个诱惑性极大的提议。力主北伐,至少要做出相应的姿态,威吓契丹!毫无疑问,这是名留青史的机会,倘若他能作为北抗契丹的第一人,且将来力主收复燕云十六州功成,那当朝所有臣子都要给他让道,别说区区宰相,后世的文庙供奉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可成功了是如此,倘若失败了呢谁也不知道,宋军陈兵河北,作出威逼姿态,辽国到底是会碍于如今的内乱局面,予以退让,还是干脆恼羞成怒,宁愿三面开战,也要将宋廷的气焰压下。那毕竟是辽国,立国比宋早,自太祖朝起,连绵数十年开战,宋都未能占到什么便宜,澶渊之战里还险些被数十万铁骑攻至京师城下,有亡国之危。夏竦很清楚,朝廷君臣对于辽和夏的态度完全不同。对夏,朝野上下从来不畏惧开战,之前的反对,是因为有一批老臣不愿打,觉得好不容易得了二十多年太平,开战与民生无益,至于将来西夏会不会打过来,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之内。但对辽国,又是另一回事了。此前雁门关外,狄青以少胜多,灭了辽人数百精锐,传入宫中,太后大悦,官家更是喜不自禁,可朝堂之上,由此弹劾狄青的都不在少数,说他妄起边衅,将陷民于水火,有的甚至提出请斩狄青,以儆效尤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