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一部充满东方暴力动作美学的电影,竟然有这么深刻的哲学魅力,从观影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会是一部跨时代的电影……”
在笔记本上重重记下这一段话,施耐德然后继续抬头看电影,至于这评语,只是初稿,回去需要删减整理。影评内容无非是夸大电影质量而已,如果没有那些不菲的公关费用,他虽然对着电影开头观感不错,却也不会给这么好的好评,终究,这是要登上自家报纸的。
不止是施耐德如此,其他被花钱请来的记者和影评人,也被电影的开头震得不轻,实在是电影里面台词的哲学性太高了。
毕竟,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他们,可能因为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明白中国功夫片的内涵。但是,语言这个东西很微妙,一句翻译出来的不伦不类的话语,即使再看不明白,也能从中感受到一定的内涵魅力。
而《龙争虎斗》,在肢体动作之下,配合着语言中的哲学思考,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结合个人英雄主义式的魅力哲学,却是十分令人深思的。
当然,记者和影评人在看电影内涵,而观众自然看得是电影里面的东方暴力动作美学。
因为电影是露天放映的,所以大街上来回在各观影点后,走动的人很多。他们都是为了不想浪费时间和金钱,所以选择在各放映点放映之后,利用在观影点后面看幕布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中途买票,进场观影。
这也是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早期能够吸引,很多收入低下的德国观众看电影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观众,利用这亲民的模式,使得观众在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后,毫不后悔的买了低廉的电影票进场。
这种做法,和后世那些利用各种宣传炒作,直言大片,然后诱导观众买了票,到电影院观看,却发现这是一部完全就是狗屎的电影,简直可以说污染了自己眼球,想退票都不行的情况完全不同。
随着电影打斗戏越来越多,越来越吸引人眼球之后,在电影开始十分钟后,沃特发现,前排中途买票的观众也不断增多。
从一个两个人,入场就坐,到三个五个……场地里近四百个座位,从原来的不足百人,很快坐了近半,至电影播放一半左右时,已经完全将前排一半以上的座位坐满了,粗略估计,起码坐了三百个以上的座位,上座率十分高……
至于效果如何,在沃特看到那个一开始百无聊赖,在放映点入口懒散坐着的售票员,在目送越来越多人入场看电影后,目瞪口呆的表情,他就知道今天这种情况却是少有。
不过,也就是电影播放一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