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王胡(3 / 4)

扬名 肉末大茄子 3957 字 2023-05-03

只不过因为是官学,牵扯着世家利益,传承已久,官员们都不愿去捅破那层窗户纸。

而古文经则重训诂,求本意。

先秦之文字、发音,和汉代皆有不同。

所以训诂,就是以文字之形体与发音,解释文字本意。

即为追求本意,自然无法曲解其意,也更容易为人接受。

而且今文经为官学已三百余年,世家大族皆习,又因察举制,相互之间利益输送,垄断士人上升渠道。

那么自然的,站在对立面的古文经,便如同宦官之鸿都门学一样,为打破垄断之工具。

民间之士苦于无上升渠道,又多不愿与宦官合流,自然倾向古文经。

在知晓这些后,杨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古文经就是世之良药?

也并不是。

所谓古文经就是追求经文本意,那么经文一定就是对的吗?

或者即便经文是对的,就一定符合汉代社会吗?

社会在前进,经文也有时代局限性。

经学之争,说到底依然是政治之争。

若今日大汉独尊道家,那经学之争,必然就会成为道法之争。

因此对杨明而言,他只需知道郑学有成为国学之潜力,然后可以利用它整合政治资源即可。

更深入的研究,于他而言并无用处。

不过,即便浅尝辄止,也需学有所成,不然泛泛而谈,自然谁也不会信你。

并且兼采之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古、今文经之争自汉哀帝始也有近两百年,自然也有不少人尝试兼采,但无一成功。

这也让杨明越发好奇,郑玄是如何做到的。

在不其山求学的第八日,郑玄终于准备要在书院进行授课。

杨明也即将迎来他学习郑学的第一课。

此次授课是面向所有弟子。

与大儒而言,弟子均有入室弟子与普通弟子之分。

入室弟子不仅能时常得到与大儒私下交流、论经之机会。

例如古文经大儒、郑玄之师马融,只授课于入室弟子,然后再由入室弟子教授普通弟子。

郑玄昔日便是因此求学三年不得见马融一面。

也因此,郑玄授课,大多面向所有弟子。

他授课时往往大门敞开,其内弟子满座,门外窗外也都站满弟子,场景颇为壮观。

这一日,他从庐中出来,准备往书屋去。

时不时有弟子与他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