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坠落(3 / 4)

去土地变为工人,农村就将失去消化城市危机的能力,造成的后果是,当外部危机来临时,直接导致大量失业,这些失业的工人由于已经没有土地,将大大加大社会消化他们的难度。

……

高鹏眉头微微一皱,用力吸了口烟,屈指弹去烟灰,仿佛因为这个“课题”变得非常不开心。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次危机,无不是城市发生危机、出现失业,尔后向农村进行转移消化。

典型的八十年代前三次危机出现三次“上山下乡”,当时对它的解释是防止“修正主义”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用的是政治口号,然而实际上明白人应该知道,它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几千万的城市失业!

八十年代前,一共出现了四千万下乡解决失业,待七十年代后期,失去了第一代领袖后这种方法不再具有号召力或者说借口,且社会动向越发要求这数千万下乡青年回城,等到八十年代,中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时,非但不能再用下乡解决失业,反而面临原本下乡的数千万知青要回城。

高鹏亲身经历过当时的场景,知道当时的应对策略是指标而不治本的,或者说当时的策略只会拖延危机,而再度爆发时只会更加火爆!

当时全国各个政府部门大搞副产、办公司企业吸纳社会人员,同时要求原有国企打开门户,五个人的工作由十个人做,再辅以治安严打,用监狱消化一部分人。虽然解决了数千万失业可能造成的动荡,却也留下了另外的严重问题。

一是冤假错案,二是国企散漫、效率低下,三是政府部门所办副产有政策上的先机,往往能提前获得政策动向,从而出现了买卖批条等官倒行为。中国人历来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危机终于在八十年代末总爆发,发生了轰轰烈烈的社会动荡。

现在动荡过去了,却也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零八年经济危机,当全世界一些国家为本国出现几十万失业而忧心忡忡时,中国沿海城市闷声不响出现了几千万失业,然而中国的几千万失业并未出现大规模动荡,因为中国政府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让这几千万劳工返乡参与建设,同时对于外贸不畅的商品进行国内消化,提出了家电下乡。

然而基础建设迟早会达到饱和,农村对家电等消化也迟早会饱和,到时候怎么消化未来的经济危机?过量的产能可以向第三世界转移消化,过量的资本也可以通过政策堵在国门外,唯有国内,大城市化犹如一条不归路,只会堆积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当农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