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气压改变的适应,有人称为“缓苗”.如果开袋时发现鱼苗呈仰卧状态,这是二氧化碳中毒现象,只要经过缓苗,放入清水一段时间即可恢复。如果将鱼苗从袋中直接倾入池内,即使在放养时肉眼观察生活正常,下塘后也会发生死亡,即运输后死亡。因此塑料袋运输鱼苗,入池要特别细致操作,缓苗处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4、鱼苗入池前应进行药物消毒。
鱼苗入池前可用1%的小苏打水浸洗20-30分钟,或1万IU/L的青霉素溶液浸洗1小时。
5、坚持鱼苗饱食后下塘。
鱼苗饲养的生产实践证明,鱼苗入池前喂1-2次熟蛋黄或饲料酵母,如能捞取轮虫投喂更理想,其成活率和成长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显提高,因此很多地方坚持鱼苗饱食后下塘。
鱼苗运到后,先用网箱喂饵,再重新过数入池。在网箱内取苗时,上风头的鱼苗一般体质较强,个体较大,下风头的鱼苗体质较差,个体较小,这样就可将个体大小不同、体质强弱有别的鱼苗基本分开,以免在饲养过程中个体大、体质强的鱼苗排挤个体小、体质弱的鱼苗,而逐渐形成大小分化。但在操作过程中要严防网箱中缺氧,以免造成损失。
6、鱼苗下塘时要选择深水处,紧贴水面慢慢放苗。
据试验,鱼苗从30厘米高处倒入水中,可损伤5-10%;距水面60厘米高时,鱼苗损伤率可达20-30%.因此,鱼苗入池一定要注意缓慢轻放,鱼苗放养后不要立即离开,要等鱼苗散开游入池中后再离去,如发现鱼苗密集成团,要用水滴轻轻泼洒,使其散开游入池中。遇到起风天气,要在上风头深水处入池,以免鱼苗被风吹到池坡或压到池底而造成伤亡。
7、同一池塘应放养规格一致的同种鱼苗,并尽量争取一次放足,以免发生大鱼吃小鱼及出池规格不齐。
规格不一致的鱼苗放养在一起,大鱼苗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小鱼苗,两极分化就更加明显。
8、春夏是水产养殖的放苗高峰期,为了保证苗种下塘成活率。最好选择一、晴天下塘。最好选择在连续晴天的上午下塘,此时鱼苗适应最快,成活率也最高。二、壮苗下塘。下塘前,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流动活泼的良种鱼苗下塘,方可提高成活率。三、安全下塘。鱼苗下塘前必须严格检查清塘药物是否已经彻底失效,要先试放几十尾鱼苗入塘内的网箱,观察一昼夜,看鱼苗活动,浮头情况有无异常,如出现焦燥不安、浮头挣扎、四处串游现象,说明清塘药物还有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