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9章 秀(2 / 5)

们自然就不用,尤其那些学琵琶的学生,都生怕错过一分一毫,哪里还有分心的时间。

终于,时钟指向十点半,秦放歌也在晚上的大师班课程上,指导完六位精挑细选出来的琵琶学生。

开始进入惯例的布置课外作业环节,秦放歌现在都不废话,等学生坐回舞台上的排排坐的椅子上之后,就开始为他们布置课外作业。

“《大浪淘沙》!”他没说不是课外作业的话,基本就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们了。

这首《大浪淘沙》是华彦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瞎子阿炳所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现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

乐曲共三段。开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体部分,篇幅较长。

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主题呈现,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并富于感叹。时起时伏的音浪,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激愤。这个长达十一小节的主题,用段末扩充、换头、搭尾和通过出现清角音等变换旋律创作技法,变奏了五次,从多侧面揭示主题的音乐内涵。第二段篇幅短小,是个过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富有动力。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节奏坚定,音乐铿锵有力,表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乐曲在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大浪淘沙》的演奏难度并不算高,但这只能算是开胃小菜罢了!

现场的学生和老师们自然能感受得到,秦放歌所针对的,也不都是天才学生们,普通的学生也他的照顾对象。

再说了,天才学生们,也是要练基础曲目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