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5章 月光(4 / 5)

么快就被大众所知晓。

学钢琴的学生啦,演奏家啦,老师教授等等,也都有投注精力在上面,但多少就难说了。

肖雨然则是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练习秦放歌的这些钢琴曲时间最长,也得到他这个“作者”的亲自指导。比起那些自己摸索的人来说,对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无疑都要高出很多。

秦放歌也说是要让她们替他到全世界演出打响知名度的,他自己懒,不想到处奔波开音乐会。

这样的舞台,也算是检验肖雨然练习成果的时候。

她的演奏,跟秦放歌自然是有很大区别的,有她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秦放歌这个“原作者”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再创作”,他更是鼓励和指导她融入她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演奏。

如今他坐在台下当观众,从观众的角度欣赏,觉得肖雨然的演奏还算合格,钢琴声中流淌着她自己的灵动,演绎得如同幻想曲一样的。

标题说是《月光》,其实更多的,并不是写景,而是更着重内心情感丰富的倾述。看看第一乐章就知道了,里面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肖雨然通过细腻的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来表现彷如作者心境的波动。

秦放歌自己指导她练钢琴的时候,只是从作曲家的角度进行指导,而之所以说是指导,就是不强迫她必须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演奏。

倒是肖雨然和她的指导教授邓红梅,两人脑补的东西会比较多,这个嘛!秦放歌就管不着,同一首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

就像秦放歌自己的理解,跟原作者贝多芬,还有那些以演奏贝多芬作品闻名的演奏家们,也都是存在很多差异的。

反正这首《月光》奏鸣曲绝不仅仅只是描写月光,更不像那个流传已久关于这首曲子的故事那样就对了,其他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后,肖雨然演奏的是他另外一首同样以《月光》为名的钢琴曲。

这首德彪西的《月光》,比起贝多芬的《月光》,就更多客观的写月光本身一些。

据说作曲家写这个作品是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是讲:在意大利贝加摩地方有一个叫比埃罗的青年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为沉湎于物质生活为月光所杀。最后,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人了间。

所以,也有乐评家也认为,这首月光美则美矣,但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