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7章 花腔(5 / 7)

的。

而真实历史上,法里内利也确实有其人,当时最著名,同时也是最讨人喜欢的阉人歌手是卡洛·布罗斯基,人们叫他法里内利。15岁时,法里内利在那不勒斯登台演唱,表现出了特殊的歌唱才能。17岁时,在罗马演唱**拉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用小号助奏的咏叹调,在这首歌曲中,人声和号声此起彼伏,一争高低。当小号精疲力竭后,法里内利却从容不迫地继续演唱了一曲带颤音的快速华彩乐段,使小号为之折服,观众为之震惊。此后,这首咏叹调成为法里内利的保留曲目,并使他名声大噪。

法里内利素有音色纯净、声音优美且灵活自如的美誉。当时的音乐界权威人士匡茨评论说:“他的音准极好,颤音很美,肺活量很大,喉咙非常灵活,因此能准确而从容地用快速唱远音程,唱间断的或其它类型的乐句都没有任何困难”。

美声唱法的教育大师曼奇尼则惊呼:“太完美、太富有感染力了!在整个声区范围内,他的声音都极其宽大洪亮,充实丰富。在我们的时代,我们没有听到有任何人能够与他相比”。

观众对他更是崇拜地五体投地,疯狂地高呼:“天上有一个上帝,地上有一个法里内利!”

法里内利不仅在歌唱艺术上无人企及,他的歌喉和影响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位歌唱家,而且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谦虚的品性,这和卡法雷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他是那个年代里最杰出、最伟大的阉人歌唱家。法里内利和卡法雷利,标志着以阉人歌唱家为主宰的正歌剧美声唱法进入了高峰期。

正歌剧指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以神话及古代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最初与意大利趣歌剧相对而言,后流传至西欧各国。意大利正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是一种严肃的歌剧。在18世纪中逐步衰亡,成为一种历史上的名称。

正歌剧全剧往往只有三幕,由朗诵调及咏叹调连缀构成,人物只有六七个角色,其中仅三个人物是主要的,即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有时再加一个第二女高音。每幕又可分数场,每场有二部分。音乐基本上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组成,剧本采用意大利语,很少使用重唱及合唱,也不用芭蕾舞。每个人物都有咏叹调,重要角色常由阉人歌唱家演唱,采用b三段式的返始咏叹调。

莫扎特曾以此种风格写过两部名作和。其中系根据希腊神话阿加曼农王的故事谱成。叙述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归来,要王子伊达曼特作为还愿的牺牲品奉献海神,王子对特洛伊公主伊丽亚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