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钢琴演奏,每一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就足以让人花费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
不提张小林内心如何波动,在这里,在这咏叹调的“练习”中,钢琴伴奏其实只是配角。秦放歌的人声,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在这寂静的夜晚》,大家原本都不陌生。可在经过秦放歌的改编之后,就又变得陌生,或者说是新鲜起来,连伴奏都做了相应的改动。不光这次的钢琴伴奏,在布拉格演出的时候,交响乐团的伴奏也是如此。
但主旋律以及节奏都没太大的变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秦放歌把整咏叹调升调了,给大家整体的感觉,顿时又高大上得提升了一个层次。
即便还没听到,大家都是懂音乐的人,还是同行,越期待他后面的表现。如果是其他人,比如宋宇他们敢这样升调演唱的话,肯定会被大家笑话是不知死活,自己作大死。大家对秦放歌的信心十足,他在布拉格的时候,也有成功演出的先例。
随着音乐的行进,秦放歌的歌声,也带领着在场众人,进入美妙的登顶之旅。
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知道这歌剧美声的唱法,追求的就是宏大,雄厚,宽阔,壮丽,也要求调动全身的器官,进行共鸣,最后的气息,再通过声带,将声音传递出来。他们平时也是这样进行练习的,现在秦放歌这现场示范,效果也是极好的。
尤其这样近距离,封闭空间比歌剧院小多了,大家的感受就也就越深刻。他们的身体也在跟着一起共鸣,敏感些的女生还会有轻微的颤抖现象。在如何声上,秦放歌也早跟同学们交流过,就是前面他当“助教”的时候。
这也特别有助于其他同学的学习和借鉴,秦放歌这简直就是“活标本”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他们都是专业练习声乐歌剧的,也听多了大嗓门的歌唱,但此刻秦放歌的歌声音量之大,仍旧乎大家的想象。想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舞台上的时候,他可是要将歌声,传递到整个宏大的歌剧厅里的,音量不够的话,坐得远些,可就听不到声音。
尽管耳朵都被震得颤,但站得比较靠前的同学,仍旧舍不得后退哪怕半步,近距离观摩的好处多多。再结合他之前所讲的声技巧,气息运用,大家似乎都能感同身受。随着各自身体的共鸣,细细体会那种调动身体腔体,运用气息来歌唱的美妙滋味。
沈建萍一直在强调,声音的连贯性。其实也不光是在歌剧美声的演唱中,其他唱法同样对声音的连贯,有着同样高的标准。
秦放歌的歌唱,就像是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