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研究(2 / 4)

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而更加详细的东西,秦放歌也逐一考究并挖掘出来,对他来说,这样的发现之旅,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乐趣的过程,也让他乐此不疲。

白居易在《早发赴‘洞’庭舟中作》写道:“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说的是霓裳羽衣曲在民间演出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想它在宫中演出时其结构的浩大。

而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更详细描述了此曲在宪宗时演出的情况,散序6遍、中序18遍、曲破12段。而前引《新唐书》卷21则称它的长度是“十二遍”。

另外,《说郛三种》载唐·阙名《管弦记》曰:“《霓裳羽衣曲》凡十三迭,前六迭无拍,至第七迭方谓之迭遍rads;。”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采纳了这种说法。

可能是计数方法有所不同,亦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出的结构有所变化,难以确考。一般共认此曲存在散序和中序,散序无拍,非常舒缓,中序节奏鲜明,并且加入了舞蹈。

王建《舞曲歌辞·霓裳辞十首》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散声未足重来授,直到‘床’前见上皇。”叙述梨园弟子在唐玄宗指导下演奏《霓裳羽衣曲》的情景。其“散声”当指《霓裳羽衣曲》的散序。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也能找到反映:“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其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关于霓裳羽衣曲表演时的情况,我们还可以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获知:“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其自注:“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繁音急节十二遍。”自注:“《霓裳曲》十二遍而终。”又:“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自注:“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