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选择(5 / 5)

这首乐曲上,秦放歌是没办法偷懒的,他自己也要和林宝卿一起上台演奏的。林宝卿不想给他丢脸,也下决心拿出全部的水平来。到音乐会的时候,将这首充满着诗情画意,‘浪’漫无比,有着浓郁中国古代文化气息的音乐,展示给大家。尤其是那些外国友人,让他们明白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民族音乐朝气蓬勃,灿烂华美,也是林宝卿和她们这些热爱民乐的人的共同的心愿。

秦放歌当然不会在这上面藏‘私’,林宝卿也是一个勤衙问的学生,在传统文化上的造诣也特别深厚。

谈起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两人就有数不清的共同点,再把这些共同的观点详细加以探讨,就只恨时间流逝得太快。

秦放歌在创作的时候,也充分发挥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将整体的音乐结构和形象变得丰富形象。比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里更是堪称经典之作。

张若虚在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理解深刻的秦放歌,在这一段,想古琴声,奏出月的徘徊,用低沉的箫声烘托气氛,把个中的情绪,渲染到了极致。这需要他和林宝卿的默契配合,还得身同感受才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