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
林宝卿感受起来,也就更加深刻。
古琴箫声的联动,就像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到这里的时候,就真的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张若虚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秦放歌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扩充和丰富,不仅在细微处和细节上,格局上,也增大不少,要不然,这首音乐很快就会结束。
到后面,秦放歌也跟着诗歌,进行了情绪上的变化,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思想内涵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明月夜下,浩瀚宇宙里,很容易让人神思飞跃,探索着长久以来,大家都共同在思考的东西,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这点林宝卿自己也深有体会,读到这里的时候,更觉得感概。好在不管是诗歌还是音乐,虽有短暂感伤,更多的还是对人生和理想追求与热爱。
最后的哀怨离愁情思,都影响不了她的情绪。
倘若对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就会发现,整首诗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秦放歌在创作的时候,也深刻地把握住了其中的规律,并把这样的规律,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上来,谱写出来的音乐篇章,变化也就越多,也和诗歌一样,在规律和不规律之中,呈现出格外的美景来。
张若虚在这首诗歌中,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秦放歌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同样也是如此,他似乎也更擅长这样的创作。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