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一堂沉重的课(3 / 4)

工业民科 好闲 2923 字 2021-06-14

1年180名苏联纺织工业的专家,从莫斯科出发来到滨城东南的这一片荒原,和国人一起建立起了仅次于苏联的全世界第二大亚麻厂。但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进入冰冻期,技术交流全部终止。

上个世纪70年代,亚麻成为了国际上流行的高档布料。自滨城亚麻厂从1952年10月投产的30多年来,共创造产值17亿余元,向国家上缴利税3亿元,创汇总额达14.5亿美元。dudu3();

可以说,直到这次爆炸事故发生之前,中国对粉尘爆炸根本没有认识,中国人也想不到这直径只有千分之一厘米的小微粒,有这么巨大的破坏力。

当时滨城纺织工业局局长沈克俭,在调查报告上写道:“粉尘爆炸这种事故我没有经历过,书本上没有写过,老师也没有教过,所以,我不懂。”

苏联人哈列佐夫等人写的一本关于粉尘的小册子,题为纺织企业含尘空气的净化。

书中第八章“除尘装置工作的防火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工艺进程中散发的麻纤维尘和空气一起能形成有爆炸危险的混合物,当出现火源时,就会产生强大的爆炸力。”

这本书1981年苏联出版,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1985年才翻译出版,爆炸过后亚麻厂的领导们才看到了这本书,中国人才开始重视粉尘爆炸。

大爆炸一个月后,两位苏联人来到滨城亚麻厂,他们其中一位是苏联机械进出口公司的处长马尔采夫,另一位是工程师**诺维奇,当他们看到现场如此惨烈,眼圈红了,眼泪顺着脸颊滴落下来。

身材魁梧的马尔采夫脸颊抽搐,强忍着不哭出声来,谁哭了都动容,两位总工又陪着哭了一场。

苏联专家看了炸毁的厂房和设备之后,流着眼泪说道:“没想到中国工人阶级用这么落后的设备生产出这么好的产品,而在我们国家,同期建设的同类工厂已经改造了8次,我们已经用上了第八代设备!”

从1949年到1987年,38年间,苏联已经进行了8次技术改造。滨城亚麻厂是1950年设计建设的,3.7万平方米的大块厂房联在一起,亚麻粉尘也集中在一起,特别是将9台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滤尘器的中央换气室布置在厂房的中央,等于把炸药埋在亚麻厂的地下,工人就在炸药库的盖子上面日夜辛劳。

当初苏联对亚麻粉尘可爆炸的危险性缺乏认识,设计中忽略了防爆措施。直到1972年,苏联国内发生了两次粉尘爆炸事故后,才颁布纺织企业防火安全法令,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