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无不羡慕的流口水。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关键,无论怎么竞争,他们有多少的利润,只要生产电子设备就要缴纳专利费。
东星半导体和摩托罗拉光这项收入就比很多后来者的全年总收入都要多了,而且两家公司的贴片机设备也有很大的利润,东星半导体也成为了顶尖的电子技术科研型的企业!
康柏和戴尔,在这几年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林强生把康柏完全的交给了罗德·肯尼恩、吉米·哈里斯和比尔·默顿来打理,他们三人原本就是康柏的创始人,在前期由他们带领的康柏电脑也所向披靡。虽然后来衰落了,但那时三人也不掌权了。
林强生对两家公司的发展完全的放了手,他做得再好可能也没有原班人马干得好。
戴尔公司最终还是从硅谷搬到了德克萨斯州的朗德罗克。确实降低了很多的运营成本。
戴尔公司已经占据了美国个人电脑市场的25%左右的市场份额,率先在业内采用了机海战术,为客户提供全系列订制机型,各种各样的配置五花八门,异常丰富,绝对能为更年龄层和收入的消费者提供适合自己的配置,而且还不让消费者觉得该品牌售卖低端产品,而感觉档次低。
机海战术也一战成名,被视为市场竞争的经典案例载入各大学的营销教程。
迈克尔·戴尔出任了这家公司的总裁职位。年纪轻轻的戴尔是个勤奋的青年,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在担任戴尔公司总裁的间隙还不忘发展他自己的小公司,一家专门销售高配置组装机的小电脑品牌。
这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被进一步看好。迈克尔戴尔的小公司注定只能成为配角了,他无奈的和林强生签订了一份长期契约,也把大部分精力专注的用于发展这家个人计算机巨头的身上。
两家电脑巨头级公司就占据美国个人计算机一半的市场份额,这两个品牌的计算机产品在家庭和校园的占有率相当高。
而另一半市场则被ibm、苹果这样的巨头和众多的小电脑商占据着,其中ibm是绝对的霸主,它与政府及大型企业的关系非常雄厚,尽管康柏和戴尔正在逐步蚕食这块的市场,但还是比不了数十年历史的蓝色巨人!
而杂牌电脑厂商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了,例如林强生的奔腾电脑公司也沦落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一员,其他的像夏普电脑、富士通、东芝这样的日本厂商和众多美国本土的ibmpc克隆机,还有台湾电脑商也参与了其中,进行着四方混战。
pc市场在80年代迅速扩张,美国就是在这一时期普及了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