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州省召开。
为了提高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并了解国外IC发展的状况,在1973年中日邦交恢复一周年之际,中国组织了由14人参加的电子工业考察团赴日本考察IC产业,参观了日本当时八大IC公司:日立、NEC、东芝、三菱、富士通、三洋、冲电气和夏普,以及不少设备制造厂。原先想与NEC谈成全线引进。因政治和资金原因没有成功丢失了一次机会。
后来改为由七个单位从国外购买设备,期望建成七条工艺线。最后成线的只有Beijing878厂,航天部Shan西骊山771所和Gui州都匀4433厂。
这一阶段15年,从研制小规模到大规模电路,在技术上中国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只是从国外进口了一些水平较低的工艺设备,与国外差距逐渐加大。在这期间美国和日本已先后进入IC规模生产的阶段。
王守武向林强生介绍了这些,让林强生对国内IC产业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认识,总的来说我国起步的时间比湾湾和韩国要早很多,而且技术成就也比较高。但是后来发展则缓慢了下来。加上国内动乱和国外的封锁,耽误了技术发展的时间,国内的IC产业在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八十年代逐渐落后世界。而这个时间段,则是世界IC产业发展最快的一段重要时期!
现在林强生听完了王守武的介绍又有了新的想法,国内有着这么雄厚的半导体产业实力,虽然工业体系较为分散不成合力,分布也不合理。但是国内却有着大量成规模的产业工人和基础设施,再加上国内廉价的人工,2千人的大工厂每月所付的工资也不过20多万,成本优势很大。如今在国际IC市场上流行的是日本的大量低中段零配件和湾湾的低质量廉价代工。国内何不向湾湾学习,别的不说,肯定产品做得比湾湾还便宜!
他向王守武说道:“国内既然这么多IC生产单位,有没有可能拿出几家来和我公司合资。新公司采取1比1的股份形势,国内提供技术人员我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研发、先进的管理技术,建设几家生产成规模化的大公司?”
王守武听到林强生的建议后怔了一下说道:“你不是要自己建立一家半导体公司吗?怎么想到要和国内一起合资?”
林强生笑道:“我自己的也要搞,但是实在是缺乏技术人才和专业的工人队伍,可以预见到发展会比较慢!既然咱们国家有着这么好的基础我不如利用起来,这样对我自己的半导体公司的帮助也很大!另外。也许王副所长不知道,我在美国还有两家生产计算机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