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来得好快(2 / 3)

重生之寒门贵族 深侯 2113 字 2021-06-14

预见到了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因征地、拆迁、补偿的问题延误战机,他根本懒得跟基层干部和群众们扯皮,而是直接走通了上层路线,由市里到县里,自上而下,戴着帽子一级一级地压下来,所到之处,自然是大开绿灯、通行无阻,即便中间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上级领导的强势压迫之下,也显得人微言轻、无济于事。

这也是后世那些大房地产商的一贯做法。

和高官、富商们的既得利益相比,老百姓的呼声、血泪和控诉又算得了什么?

不出意外的话,名阳村标准件商城项目本当成为海荣公司和其背后的权力集团侵占、瓜分集体土地,进而牟取暴利的一场盛宴。

意外的是,杨昆这根搅屎棍出现了。

针对海荣公司的承建方案,杨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由昆朋地产全额垫资,县里、镇里则以土地入股,等项目落成之后,按双方股比来分配店铺的所有权,无论是长期持有,还是将其自行拥有的产权对外转让,其方式和选择权都比海荣公司的计划更加灵活,也更符合基层机关和群众的利益诉求。

按照杨昆的设想,这个方案一经抛出,原本被压制得集体失声的基层机关和群众们便有了宣示其权利和诉求的借口,其呼声也将被无限放大,直到引起县委乃至更高层领导的注意和重视。

当然了,商人重利,无所谓谁对谁错,杨昆也不敢断言说自己的方案就比海荣公司的更优秀、更完美、更符合实际需要,单纯地站在做生意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海荣公司提出的方案,才更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商业运作需要,就拿杨昆本人来说,在生意起步阶段,所搞的投资项目也是以短平快为主,避免长期持有,加速资金周转和利用率,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其原始积累。

然而世事无绝对,杨昆这么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毫无优势可言的前提下,要想出奇制胜,就不得不牺牲掉一部分利益,换取以陈树德、刘运升为代表的亲民派官员的支持,以及基层机关和群众的舆论声援。

就标准件商城这个项目本身来看,和可预期的投资收益相比,该项目在整个标准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附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才是最令杨昆看重的。

当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以后,他的经营理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由单纯的做生意、赚钱、赚大钱,逐渐上升到了做事业的高度。

现在的他,不但要赚钱,更要博名声。

听完杨昆的全盘计划,刘运升很满意,不过他也告诫道:“想法不错,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