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开始悉心教导他。
1057年的时候,章惇来到开封府参加春闱。这一年在北宋乃至在中国的科举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硕果累累。古文运动的旗手欧阳修,一改之前艰涩难懂的太学体文风,只用一网就为大宋朝捉到了不少大鱼。
众所周知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在1057年的时候全部建在。除了当时可能还在群牧司卖马粪的王安石之外,其余五人都与这次科举考试息息相关。其中,欧阳修是本次考试的主考,苏洵是考生家长。苏轼、苏辙、曾巩全是考生,并且全部取中进士。
这一年的进士当中,诸如蒋之奇、林希、吕惠卿这样后来官至宰执大臣的人更是不胜枚举,就连开疆拓土的军功,也有王韶身列其中。
但是这其中,偏偏没有章惇。不是因为他么你考上。而是因为它不稀罕这个进士头衔。确切的说,他觉得很窝囊,他耻居人后,尤其是那个人。
这一年人才济济。状元公的争夺自然也是异常惨烈。但是最终花落谁家呢,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任何一位,不是林希这个险些连中三元的怪胎,而是一个在历史上默默无名的家伙,他叫章衡。
他不是别人,就是章惇父亲的一个侄孙子。如果是按照父亲的辈分来算的话,他应该算是章惇的侄子。但是自小就受到家族内部白眼的他,怎么会甘愿身居此人之后。
于是他放弃了进士的身份,决定两年之后的恩科再考一次。
1059年,被欧阳修刷掉的太学体天才刘几换了个名字,在又一次主考的欧阳修眼皮子底下,高中省元。由于评价标准没有改变的缘故,正常发挥的章惇轻轻松松的拿到了进士身份。
在当时的读书人看来,科举之路就是一辈子的追求。但是对于身世特殊的章惇来说,他宁愿放弃到手的进士头衔,也不愿意向瞧不起他的势力低头。可见他身世的坎坷,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
在一次和苏轼一起出门游玩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还不是东坡先生的一句评价。“子厚必能杀人。”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断崖边上,写了一句xx到此一游。苏轼之所以说出这句话,逻辑大概是,连自己的小命都不要,又怎么会在乎别人的的命。
事实上,他还真不是一个吝惜生命的人。多少年后,向太后想让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即位称帝,当时有很多人都默不作声的默认了,唯独章惇反对向太后的提议。理由是:“端王轻佻。”向太后非常不高兴。于是当时已经做到宰相的章惇,就这样被重重贬谪。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