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艾艾勿错格。
套用一句北方口语:“上海就是这付德性。”
此刻,马路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黄包车来回穿梭。视入无人之境
一车夫拉着车子往人堆里钻,嘴巴里喊道:“让一让,让一让。”行人见黄包车快撞到自已身,一面赶紧躲开,一面嘴巴硬撬撬地嘀咕:“乘部黄包车稀奇勿刹了,侬有本事坐‘差头’(汽车),阿拉就碰勿到侬了。”
车夫是刚从苏北逃难来的小伙子,听到路人讲风凉话,本想回敬几句。原来车上坐的先生到十六铺码头,现在目的地到了。乘此机会与这位“朗里朗生”(沪语发牢骚的意思)的阿拉上海人拌几句嘴。勿会影响自已做生意。
车夫心里道,阿拉又呒没碰到侬,侬噜苏什么东西?但一想到在老家留守的老人苦苦叮咛:“在家千事顺,出门事事难。到了人生地不熟的上海。要入乡随俗。不要让当地人讨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是吃苦力饭的,要学会忍气吞声。幸亏车行老板是我们老乡,迪个赤佬是农村里的能人。早就单飞到上海捞世界去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几经拼博现在成车行老板了。小三子,老娘说:不管怎样,你一到上海就有事体做,想想加许多逃到上海的四方难民,轧了一作堆,你小子一到上海就有饭吃,还是额角头撞到天花板了……
车夫想到此,喉咙口的一堆无名火硬生生地压下去了,他心道:是啊,告别老娘时,她老人家的殷殷叮嘱和苦口婆心都是国人名传千古的金玉良言呵!天底没有什么事不要付出代价的,天底下也没有注定属于你的东西,靠自已努力争取才是最靠谱的啦。
此时,黄包车上的乘客从车上下来,从长衫里掏出三枚角子交于车夫,并向车夫道谢。车夫此刻才有机会端详乘客是何等模样。只见此人五十开外,头上戴顶铜盆帽,中等个头,脸盘清癯,双目透露着和善的目光,他上下车举止十分利索,说不定是有功夫底子的人。
车夫在家时常听老人说,大凡练功的人都看过几本佛学书:真正有功夫的人不露山不显水,这在功夫界叫真人不露相。他们练功是为了防身自救,而不是为冲冲杀杀。
从此人举手投足看,相必出于知书达礼人家,看的书多了,知道为善就是结缘结福,所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这是读书人感悟后必然走上此道的结果。诚然有的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也没有悟出什么道道,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
车夫听到乘客一声道谢,顿时感到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