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物主造人的观点看,信则灵是有道理的.
上天是人的始祖,天人合一.祷告者知道自已在干什么这很重要.人体身心合一的机制是上天创造的,具体表现为人的身体这一物质结构与虚幻的精神及其载体灵魂是相互关联的,精神影响物质的例子现实中比皆是.相信它,从人的身心到天地就会有沟通渠道,如同电波的发射与接收需要相同的频率;不相信它,频道不同,电波的发射和接收就无“频道”可言,乱发乱射一气,收音机里只剩剌耳的嘈音.所以在西方,牧帅做好一篇安慰词有时会比医生的治疗对病人更见效.
医学对此描述最早见诸1780年,称:安慰病家的语言其作用堪称神奇,可敌一切病态.比如给病人一根棒糖,称它是止痛药,病人的疼痛感实际上会消解.患帕金森症的病人在接受一个假手术时会被告知他们的脑神经病症状会有所减轻,实际医疗中还出现人的意识有强烈的主导作用.当医生给一个癌症病人服用一颗试验新药,癌症病人的肿块会缩小;当病人从其他人了解到此药物没什么作用。他的肿块就会长回来;当医生给病人一杯平常的饮用水。并告诉病人这是一种新版强效抗癌药,病人的肿块再次缩小.显然,人的意识对于人体这个庞然大物具有强大的指导功能.
意识是物质.甚至是物质的始祖.世间的一切统统始于意识,没有意识,就没有我们眼前的世界.意识爆炸,现代科学称之为生命大爆炸,现在看来与人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一脉相承.
人类的先祖,也许因不明袖里,将生命的始祖—意识,称为上帝,亦无不可.当意识在某一时刻聚集某一点时会有改变物质性状的功能.这就是有些癌症病人不药而愈的理论根据,也是天人合一的根据.
……
萧木向三个日本青年讲了一通他所了解的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三名日本人似茅塞顿开.现在暂且将他们放下.让我们再来观察在地球村,所谓的科学崛起后,现代社会对有宗教色彩的信仰,意识与健康关系的评价.
1988年,美国旧金山总医院心病学家罗道夫?伯德提出。经常做祷告的心脏病人的感觉要好于不做祷告的心脏病患者。
2005年。哈佛大学心病学家赫伯特?本森一个大范围的研究项目向罗道夫的观点发出挑战,称:做祷告的原心脏病人与不做祷告的比率相差无几。前者为52%。后者为51%,旗鼓相当,难分高下.如此接近的数据中不足以构成基本的科学依据.做祷告的人究竟从此行中得到多少益处,不可能量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