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插了一句.这下闯祸了,非但没有接母亲的“翎子”(沪语意为话巴子)反而被母亲训斥道:“小鬼,勿要瞎三话四.”母亲还向地上呸了一声,意为老天在上,儿子此言作废,不算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将赵二送上船.
这回船上装的一船丝料,船老大的儿子也跟船来了,一则帮他老爸在航行中做个帮手,二是为儿提时代的邻家兄弟到上海学生意作一次送别.
不知为啥,船老大很喜欢赵二这个邻家男孩,对于孩子有心思到上海学生意的想法心知肚明,但此事非同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一方面赵二自已要向他爸妈亮出态度,另一方面船老大也在为赵二未来的晋升之路作必要的铺垫.
农民的流动早已有之,没有早期农民的流向城市,哪有上海的沐浴,捏脚,剃头等无烟工业或称朝阳产业的美容业今天的辉煌?
革命成功,历史倒转.
赵二尾随船老大走完上岸的石级,终于登上了上海的地块:
“啊!上海,我来了.”赵二心里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自古英雄出少年.”二子迈出了这一步,预示着他今后的人生恐有极大的改变.俗语说“乱世出英雄”,换句话说,英雄就是在乱世中炼成的.在推翻满清,北伐,开放口岸,外国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央之国的大门,政局的变化就像儿童玩具的万花筒,瞬息万变呵.国人,就在这样的大浪淘沙中游泳,机遇来了不等人,就看个人的品质了.
小而言之,在上海生根,结果,成为一名混进上海滩的“新上海人”;大而言之,你或许会成为上海滩的“新星”,名扬四海,就看各人的“命”了.
赵二搀着船老大的手走在上海的马路上,身边的黄包车,扳车和行人不时擦肩而过,二子问:“大大,我们去哪儿?”
“到你学生意的地方,找你老板.”船老大道.
“我的老板?”赵二低声嘟哝着,似乎在咀嚼老板的含义.
事情是这样的.
无巧不成书.船老大自关心起邻家男孩闯上海的想法后,他就留了一分心.打听到他送丝料的那家丝织厂,因为现在的机修工年龄大了,想告老回乡,打算招一名搞机修的学徒.未雨绸谬,船老大想天赐良机,机会难得.
他仗着为丝织厂送料,找到丝织厂的老板.没想到丝织厂老板祖上也是无锡人,老板的父亲是无锡城里的读书人,满清时考取进士,被朝庭命令到上海道台做官,娶了一名上海乡绅的女儿,成为正宗的,最早的外地进沪的“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