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古代的军旗常有图腾崇拜色彩。进军打仗时打的一种旗,上面画鸟隼图形。《释名·释兵》里说:“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指的就是一种以虎为图案的军旗。将帅出阵,背后有旗叫纛,这是最古老的军旗名称。
有的朝代还将军旗称作“戎旃”、“戎锋”,古代军旗旗色、旗幅大小、旗杆长短和装饰的不同,表明率兵者的地位,同时反映其文化心理。各朝代的军旗均在旗幅上标有朝代简称的字样。如绣有“唐”宇,便是唐朝军队。另外,统帅和将领常在旗幅上绣自己的姓,以与别的军队区别。像关羽之军打“关”字旗,岳家军打“岳”字旗。也有以称号为旗的,如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打“闯”字旗。
随着社会发展和指挥军队的需要,旗帜样式不断改进,种类不断增多。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设有主将用的三军司命旗,识别将领身份的认旗等。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就是根据旗帜图案而命名的,即画龙和不画龙的黄、红、白、蓝四色共八种旗帜。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军的旗帜不再画龙,而是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相区别。1912年 6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国旗及陆、海军军旗命令规定:以 19星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之后,又规定陆军的团以及海军总长、次长等军事指挥人员,也设有旗帜,同时还规定了舰艇各种旗帜样式和使用场合。陆军团旗的图案与陆军旗相同,另加黑色丝边,旗杆顶端冠矛头,饰朱旄,靠旗杆一侧书写团的番号。
古代军阵的指挥大都使用金鼓、旗帜、号炮、号角、传令兵构成。旗帜有人认为古代军旗分为四种:大旆、号旗、将领之认军旗、供辨识的旗帜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音毛,指用牦牛尾巴做装饰的旗子,也可以泛称用动物皮毛、羽毛装饰的贵重旗帜。旆音佩,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这种旗帜往往由作战一方的身份高贵的全军统帅才会拥有。统帅作战时,往往建大旆与身旁。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评书里旧小说里,往往会发现有不少根据有没有建大旆而判断其主帅是否在阵中。而这个大旆,也往往是敌军集中进攻的目标,往往全军将士总是关注与大旆在哪里。大旆是否存在,甚至会影响战斗的胜负。
将领军旗:我们古代士兵大都作为将领的附属而存在,大都没有军团旗,但是有绣有将领姓的旗帜来作为部队辨识,如果主将的身份不够高贵,也可能用帅旗或者认军旗代替大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