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水到渠成(3 / 4)

超级能源强国 志鸟村 3320 字 2021-06-06

的国内研究环境来说,大部分的研究所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骗经费写论文都有点困难,更别说是将研究当事业了。只有那些功成名就的老家伙们,才能从少的可怜的研究经费中占一块看得见的蛋糕。

不过,功成名就的研究者,身体健康智力巅峰者又能有多少,他们的研究经费多半是交给徒子徒孙们使用了,中国新一代的学阀差不多也是如此扩展起来的。

除了研究所以外,国内的大中专高校里面,经费充足的亦不过寥寥数所。越是不稀罕薪水的,越是难以忍受窘迫而迟钝的实验进度。

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就有十多名黎涣祥早已看重的研究员。申请了大华实验室的项目,或者直接进入了大华实验室。

至于普通的研究员的申请。更是堆满了两个房间,得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调查许久。

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哑巴吃黄连,一方面向上级部门求救,一方面也是全员出动,希望自己最优秀的职员还能留下镇宅。

这当然是没什么效果的。

不光是大华实业的规模变的庞大了,还有大华燃气公司这个美味的盘子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在90年代中期,燃气管道还是一种挺高大上的东西。刚刚开始建设的商品楼小区,或者是曾经的福利小区,若是能有煤气管道,那已经是值得炫耀和宣传的事了。整个城市的天然气管道,对于施政者来说,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

不仅如此,任何基建项目所带来的gdp拉动效果,都是超出一般工业项目的。

同样年产值的工厂。或许会从外地购买材料,并销售成品到外地,基建项目却不行。它用的水泥沙子和人工等等,通常来说都要尽可能的做本地采购,若不如此。成本就太高了。

以中国经济的经验来说,若要短期内提高gpd,三个1000万年产值的工厂,也比不上1个投资千万的基建项目,而且,越是规模庞大,这种本地效应就越好。

为了从大华燃气公司,或者说是大华实业手里率先拿到项目,各省市的主管都在寻找门路。因为大华实业的崛起路线多靠向中央,认识苏城的地方官员并不多,于是请托到中央的人就非常多。

别说是研究机构的上级单位了,发改委一类的机构也不乏找苏城说项的人物,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那点事,最多也就是作为谈资开启话题罢了。

苏城亦是来者不拒,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来见他们,有时候来的人多了就一起见,反而更好说话。

至于哪个城市先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