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吞吞的开始写报告。
新加坡海洋公司的工程师们完成全部检查项目的第二天。
大华船业的平台上,彩旗招展。
苏振国再次抵达本埠,亲临现场。他和苏东元的目标毕竟不同,作为苏家目前的掌门人,他是希望确保三代成长的。就其看来,若是能将苏城拉回到苏家,那苏家未来50年的利益可期。而苏东元若是不能再进一步,最多只能保障苏家10年。有了这样的考虑,无论苏东元一家人的想法如何,苏振国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的。
苏振国的到来,使得本埠的官员全数到场,再加上向来支持大华的发改委丁志鹏,挂职在外交部的刘明浩等人,现场的阵容已极其豪华。
中船的老总孙道孚和副部级的荣尚国等人到场,也只能敬陪末座。
大华的供应商倒是欢欣鼓舞,不管是排在外面的,还是有幸在主席台出现的供应商,都会将目光放在一群又一群的高官身上。
同样是官员,发改委、计委等超实权部门的中央高官的价值,在商人眼里是霸王一般的存在。相比之下,非属地的地方官以及不相干的部门领导,就不怎么落入他们的法眼了。
苏城也尽可能的多安排几名大华的供应商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有个混脸熟的机会。
能上台的,自然是感激备至。
在张超的供应链整合策略下面,大华供应商对大华的依赖度是与日俱增,一荣俱荣的概念也愈发深入。
特别是经过了前段时间的信任危机以后,留下的供应商与大华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并不是说他们只有大华一个客户,只是大华在他们的经营占比中日益提高。
一家工厂,即使每年有1亿元的销售额,但只要大华的订单超过3成,利润超过3成,那这名供应商就几乎无法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了。因为厂房、设备,以及工人的人工等投入是固定的,一些设备和厂房甚至是专门为大华实业所设计的。如果离开大华实业的体系,不仅无法回收这些成本,而且要承受持续的成本压力。
他们总不能拆了厂房,卖了设备,辞掉多余的工人……即使狠下心来这样做,短短的空档期,也有可能让脆弱的工厂破产。
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并非是直接供应大华实业的。他们的主要订单,也许来自大华实业的供应商的供应商。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们更像是大华实业的一个外部工厂。
事实上,一些自主创业的大华人,往往都会选择这样的角色开始自己的拼搏生涯。
比起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