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轻松。
如果是石油企业,例如中石油和中石化下属的公司,有机会的情况下,苏城会积极的争取。但船业公司毕竟不是大华的主业,苏城也不会因此付出太多。没有了江南造船厂,还有江北江东造船厂。
黄恒丰完全理解了苏城的意思,缓缓点头,喝完桌上的茶,换了一个话题。
……大华船业的5艘船日见雏形,没等完成,又有五艘船的骨架竖了起来。
来参观的人更多了,有兴趣的船厂自然不少。
不用船坞的造船法,一直以来都是造船业者追求的。早期就曾有过各种各样的雏形,但苏城选择的,是用现代技术堆砌起来的平地造船法。它的好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而劣势却不那么明显。
光是大华每天运入码头的设备,竖起来的塔吊,就能给各家船厂以强烈的信心。
要是没有丰厚的利润,一家私企又怎么会贸贸然的增加投资
寻求技术转让或技术共享的船厂也越来越多。
以国内的船厂规模,差不多是每家船厂都来过了,不好明目张胆来的,也私下里派人接触。
中船内部,也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吵作一团。
12月15日。
荣尚国终于做出了决定,在中船重工例行的党委会上提出,要前往大华实业参观。
他是中船重工的标志性人物,这个决定立刻变成了两个派系博弈的焦点。詹志芳坚决反对不成,气的提前离场。
荣尚国不为所动,第二天一早,就启程来到大华船业。
这一次,他们参观的是大华船业的第二批船舶制造。
5艘船,分别是3艘4800吨的远洋渔船,1艘1.2万吨的散装货轮,以及1艘2.4万吨的散装货轮。
这五艘船比起前线,明显增加了好几个数量级,难度也增加了许多。
尽管仍然看不出下水的具体方式,但从轨道等方面的铺设,已初见端倪。
荣尚国穿着夹克,不顾跟前的灰屑尘土,就近去看船舶的建造情况。
苏城知道,他是要确定大华的技术有价值,因此也不拦着,有着荣尚国和他身边的专家们审查。
和其他船厂不同,荣尚国不顾面子的带了十几个人,有的去看小船,有的去看大船,有的去看仪器和设备,有的去看原料,还有的看工艺,问工人,不一而足。
苏城啧啧两声,不以为杵的对霍昌道:“看看人家的考察方式,还是有点底蕴的,咱们要学习。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