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后继有人商君乐(2 / 3)

奇人卫秧 善文寨 2016 字 2021-06-06

手答道:“老师!太子所言极善。但是,我若为商君,虽南面称寡,可身仍为秦国冢宰。秦政就应该重于商治。在秦就应该多在与商,这是其一。商虽为国,但乃秦之所封。按老师所定的秦制,凡封邑食是其邑而不理其邑政、军。所以,若老师修其宫、升十五邑为县,则是在向秦表示了老师在理其食邑的政、军也,这岂不是在坏老师自己所定的体制,在破坏老师自创的政体。当然,秦国公已经授老师理政、军之权,但是,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将其视应为秦国公授予秦冢宰之权也。鉴于这两个原因,学生认为:应不准十五邑之请,并不改秦体。何况,老师常说:‘国之君,尊、威、畏,均源于国强。国强源于勤政。体、制、礼、仪是表,国富、强,才是里。国弱,表再耀则无尊、威、畏也。’老师现为商君,岂能去里求表。”

公孙鞅听后,大感欣慰,这次开口评价:“你们两个都是可教之才也。子驷虽然没有子疾考虑的全面,但子驷是在匆忙间作答,就能从一国的大政眼光,来思考问题。这是作为一国国君所必备的前提。任何事情,只要你站在了一国政要的高度,就能抛弃那些表现,一下抓住实质或者要害。你只要抓住了实质、要害,那些细枝末节的事,就会很容易的解决。

子疾(樗里子是他得了封地后,而得名。)虽然回答的比子驷全面准确,但是,子疾没有子驷站的高,看到远,是从一个臣子的眼光来看的,所以敏感的抓住了两个要害:一是国与封地的关系,从国与封地的关系而言,我接受十五邑就是违制;二是抓住了国君与臣子的关系,我虽为商君,但是这个商侯乃秦国所封,我实为秦国臣也,秦臣岂能更改秦国政体?所以,你们两弟兄虽然用不同的眼光眼光,站在不同的立场,回到了我的问题,可结果都正确。老师我倍感欣慰,比收复河西还高兴!所以,老师请你们陪我喝酒!来人,备酒!”

陪在一旁的商国冢宰秦桑,十分不解的问道:“商君!降安邑、收河西、逼魏和,君不苟笑,不言喜、不备酒。何两公子之言,令君大喜而笑,大乐而摆宴乎?”

商君哈哈一笑后,看着赢桑耐心的解释道:“赢桑啊!降安邑,收复河西、逼魏和,是寡人(寡人。战国时封国国君专称。商鞅功封商国,在秦桑面前按礼自称为寡人。)预料之中的事也;何况这些功绩,乃为强力所至。秦若弱,魏则强。魏强必仇秦。魏强之后,依然可以率大军降咸阳,逼秦和。但是,两公子所言,言之于其两人的实力。两公子有了这等实力后,就会让寡人和主公放下心来。我们就不再为秦在今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