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明天再解决!
皇上可头大如斗,在位这么些年,遇到的麻烦事儿还不如李权入京的一年中。这时候,心高气傲地皇上竟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该让李权来京城
不仅是朝廷势力借此事的争锋相对,民间各路大神也是风云际会。
同样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虽然声讨的势头强劲,但在有秦棉的曲子作为铺垫,为李家转移了很大的压力。
现在,不管茶社酒肆,或是客栈‘花’楼,但凡人流聚集地便有议论生声。
想那李权的学生们也为他捏了一把汗,都不约而同地用自己的本事动自家长辈,希望能在此事上尽到一点儿绵薄之力。
第二天,朝堂议事,此事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轰动如斯的大案想要掩盖显然不可能,调查是必须的。
皇上也明确地表明了态度,调查不容马虎,任何程序都要一步一步地来!
朝堂之上没有傻子,皇上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为什么事发之后李权会接到急令离京而现在调查一步步地来也让人深思。
首先是要有人去报案,然后再传召,传召不到人,由家人代审,一审确定有罪之后再下令追捕。这过程似简单,实际上却有环节能动手脚。
首先报案之人不是谁都愿意去当的,范健又没有亲属,愿意当这个出头鸟的人需有足够的勇气。而且审案过程中因李权不在场,代审之人可回答什么都不知道。就算铁证如山可以定罪,此案牵涉还足够大,可以上‘交’大理寺查办等等。
目的只有一个,便是拖时间。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都是包庇犯人的惯用剂量。
真要走完所有的程序,还不知要到猴年马月去了
结果现实正如大家想的那样,不容易找到人去报案,但当天击鼓鸣冤之人不胜数,排队都用了整整一天。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那时候,李大老爷早已到了淮海郡,坐在淮海的海边上吹着海风带着宝贝‘女’儿在夕阳下漫步了。
……
……
“爹,淮海真的是海么海有大比碧江如何”
马车中,干净大方的李惜荷对李权无休止地问着。
此时,三人离京已有两日。
一路上舟车劳顿,还换了一匹马,李权和润儿的‘精’神都被消磨了大半。唯独只有李惜荷热情不减,保持着她“不耻下问”的本‘性’,在爹爹怀里问天问地,想到什么都问什么。
而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