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白莲教这位嫌疑最大,因为李权跟白莲教的仇怨不是一点半点,对方想要李权性命也在情理之中。可细细一想似乎又不是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刺客之所以离开是因为相貌暴露。如果是白莲教的舵主,对方身份特征都没流传在外,为什么会担心暴露相貌呢?或许可以理解为对方担心相貌暴露会影响自己以后在京城行事。
可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刺客是熟面孔,担心相貌暴露会暴露身份!
如此想来,所有人都有嫌疑。
这倒真是个难办的事情!
所有人都又可疑,所有人又没有可疑。而且,这还是明面上的五人,也不知京中还有多少不曾暴露身份的高手。
李权和林轻尘合计了一宿,应是没想出个合理的解释。
第二天,令人感觉怪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持续小半时辰的追杀,街上竟没有一人看到。而且,所有活下来的侍卫都被下令斩首。说是保护不利,可细细一想,这其中似乎有种想掩饰什么的味道。
思量之后,李权觉得自己并未暴露实力,现在的线索还不足以确定凶手,故不必再在此事上费心。如果在有下次,李权觉得自保无碍。而且,此事之后,对方必定会安静一些时日。所谓是祸躲不过,到了这时候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三天,春闱开考。
第一场考试考的是策问。
策问,即议论。是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属于综合类学科。同时也属于考试的难点,因为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有关内容,文人聚会大都以诗歌会友,策问一试一向要难倒很多人。
李权坐在主考的位置上看着考题内容,顿感头大如斗,心想还是诗词歌赋之类的更适合自己。
实际上,到了最后一场考试的时候,拿到诗词考题,李权还是一窍不通。
科举考试跟的寻常文人间的斗诗完全不同,题目严禁考究,回答内容也要深思熟虑。关键是题目全是一板一眼的文言文,还有无数生词生字不认识,李权想测试一下自己文学水平的打算就这么放下了。
春闱进行得风平浪静,除了极个别不怕死的作弊者被逮到之外,没什么让人惊讶的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阅卷,和礼部的文官一起筛选出优秀的答卷,八千多学子选六百个,可见科举的残酷性。值得一提的是,试卷并没有密封性命,恰巧又让李权看到了范健的卷子,完全是出于可怜他,故顺手就让他过了。
阅卷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