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华工连有20来人负责后勤,按军队编制的话就是一个炊事班。一战进行到后期,无论是远离战场的英国,还是离战场很近的法国,对全国民众都实行了食物配给制,由此,就可以看出食物已经很紧缺了。
对华工们分配的食物,在很多的华工营里,存在着英国管理者克扣华工们的食物配给,有时候还以次充好。英国的军官们可以吃到上好的白面,到了华工们的饭盆里,就只是粗面和玉米面了,常常还不够分量。华工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如此繁重的劳作,连肚子都无法填饱。
搬运货物的事,都是华工们干的,细心的华工就能从搬运的食物中,看出那些是白面,那些是粗面和玉米面,各种面数量的多少,再从人数上掐指一算,就能算出来。所以英国人的小聪明很难瞒住华工们的眼睛。
其中就有一个华工营,对英国人的这种小聪明实在是忍无可忍,就从存放英军食物的仓库里偷出了几十袋上好的白面。
这样前线的仓库,一般都是帐篷,为了防潮在帐篷的地上放上木架,货物就放在木架上。因为华工们掌握着所有货物的进进出出,就知道什么货物放在什么地方。
仓库的前方有士兵把守,华工们就从帐篷的后面,用刀子划开帐篷,在划开的口子里,把几十袋白面给搬走了。
在最艰苦的地方,好多的华工靠挖野菜充饥,还有华工因为吃野菜中毒的。
在加莱港,因为是货物的集散之地,在这里的华工伙食相对要比在前线的华工要好,在这里的一个华工营,文祥认识了一个在华工营做饭的中国厨师。
他叫郭子敬,是江浙人,因为他做的菜受到了吃过他菜的人的一致好评,无论是中国人,法国人,还是英国人。所以就引起了文祥的注意。
于是,文祥就在空闲的时候,和他攀谈了起来。郭子敬在他十来岁的时候,就被父母交给一位在上海做厨子的本村人,带到上海,在本村人的手下学习厨艺。
首先从刷碗和盘子开始,再开始洗菜分菜,然后配菜,切菜,红案,白案,到掌勺。一路走过来。光是刷盘子,他就刷了五年,洗菜和分菜就干了四年。而且干这些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只管饭。
从他掌勺开始,慢慢地在上海滩的厨子里小有了一点名气,他还给英租界的英国人干过一段时间的厨师。赚了一些钱之后,就回到老家娶了一房媳妇,媳妇是长得百灵水净,郭子敬就感到生活无限美好,婚后不久,就踌躇满志地来到上海滩,准备赚更多的钱把家人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