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余学校在里昂筹办起来,文祥成为工余学校筹办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者。为了扩大工余学校的影响,文祥挤出时间来和几个勤工俭学生(1912年李石曾和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1913年初,首批由俭学会资助的30名学生赴法,李石曾安排他们进入巴黎南郊的蒙达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北方陷于战火之中,中国的俭学生大都避往法国西南部的里昂等地。),走访里昂所有有华工工作的地方。把工余学校筹办起来这一消息送达到这些地方。
在走访的过程中,许多地方的华工对工余学校表现得并不热心。他们并不象文祥周围的华工一样,大多数华工认为,每天要工作这么长的时间,已经非常辛苦了,那还有时间跑很远的路,去参加什么学习。
而且学校又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也改变不了什么,那费尽巴力去学干嘛。还不如呆在工棚里养足精神,对付第二天的工作。
文祥把自己遇到的这一情况告诉了,工余学校的筹办者李石曾先生。李石曾先生说,华工们之所以是这样的态度,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学习的好处,只有加强互动交流,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能给他们带来改变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前来学习了。
为了便于联系,文祥就把自己走访的每一处地方,都登记造册,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工厂或单位,有多少华工,华工们的年龄,姓名,文化程度,从事什么工作,联系方式,甚至籍贯和健康状况都非常详尽地登记下来。
在走访的时候,如果路途比较远,或自己不熟悉,文祥就会拉上劳拉一起,因为自己在与陌生的法国人交流时,还是有一些难度,如果有劳拉的话,那就轻松多了。一段时间下来,文祥他们就走访了整个里昂城和它周边的地区。
当文祥把自己登记的这些信息完完整整地摆在李石曾先生的面前,李石曾先生看了之后,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满是惊奇。因为文祥采集到的这些信息,对自己推广华工教学太重要了。这些信息就是在当时的法国政府记录里都没有这么详尽。
李石曾先生除了努力促进华工学习,还有更大的构想,他认为象文祥这样有着脚踏实地地实干的年轻人实在是难得,就有想把他留在自己身边的想法。
于是就有了李石曾先生与文祥的一次促膝长谈。李石曾先生从个人得失谈起,谈到了国家,从晚清谈到了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从这次长谈中,文祥才开始认识到国家命运,祖国落后的根源所在。
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