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包子铺(2 / 3)

就是通过电影里的故事来了解法国人文和法国人生活习惯的。虽然每天和法国人在一起工作,但没有语言上的交流,那就永远容不进法国人的生活,就是住上十年八年,对法国人的了解,可能还没有在国内看一本法国人的书的人那么多。

所以华工们看的电影,如果没有文祥给予华工们注解的话,从华工们的嘴里说出来的电影剧情,那也是中国人的故事。完全没有法国人的味道。而且如果有十个华工来说同一部电影,说出来的版本可能会有十一个之多,因为在有些人说的版本里,还会存在模棱两可的剧情发展。

虽然华工们看的电影有可能是无声的,就是有声,里面说的也是法语。但华工们还是乐在其中。电影通过文祥注解之后,里面法国人那自由,平等和烂漫的气息,才开始真正进入华工们的心里。

可以想象,电影里的气息,进入华工们的心里之后,与当时中国那还是男尊女卑,封建落后的思想会产生怎样的冲击,那种震撼与天差地别的感觉就成了华工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了。

而且到了电影放映的地方,法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生活细节,才被华工们看在眼里,他们尊重妇女的行为,在工厂里是很难被感受到的。

电影成了华工们开始真正了解法国的窗口,如果要去追溯华工们在法国学到的当时世界的先进文明的话,那么电影应该是给华工们上的第一课。而且是华工们乐在其中去接受的课程。

在包子铺里,文祥与劳拉的甜蜜和恩爱,也给了华工们耳熟目染的蓝本。劳拉和华工们打成一片的行为,让华工们开始了解法国女人的各个方面。这给了华工们另一种不同于中国女人的感受。

在这个异国他乡,只有在文祥他们这里,华工们才会有一种着地的感觉,不能,作为一个个的单身男人,那永远就象一颗颗漂浮的尘埃,很难有归属感和立足感。

华工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在自己的心里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没有电影带给他们的强烈震撼,很多人是会懒惰于学习的,在他们的心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之后,就产生了渴望进一步了解的愿望。这为后来李石曾在法国开办工余求学,创造了土壤。

如果没有这些,后来的工余求学,再到勤工俭学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

文祥和劳拉对于华工们的请求,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总是有求必应。华工们也很乐意来请他们帮忙一些要与法国人打交道的事情。

在里昂的街头,文祥的包子铺显得很另类,但在华工们的眼里却倍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