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宝!
这玩意儿甚至卖去了欧洲,极为厌恶十字军的阿拉伯商人,为十字军雇主专门定制耶稣受难珠……继而通过威尼斯等国商人,层层抬价卖到意大利,再继续转卖到法国那边。
一颗极品的耶稣受难珠,在法国价值一座小型城堡(包含城堡附近的土地和人口)。
朱国祥、朱铭父子鼓励工商和海贸,二十多年来释放出恐怖的工商业潜力。
1129【经济确实日渐繁荣】 (第2/2页)
最牛逼的镇,管着方圆四五十里,已经跟县级行政区差不多了,而且存在有大量的镇属官吏。这种镇的主官,品级比县令还高。
这二十年来,大明朝廷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
寨、堡被大量取消,当地驻军遭到缩编,多余部队迁往新收复的国土。
场、监也消减合并,取消场监官员的民政权。相当于从原来的“准行政区”,彻底变成了国营企业或税收机构,把当地百姓的管理权归还给州县。
镇却是被加强了“准行政区”属性,并与地方草市属性合并。少数一些经济发达的镇,被确立为副县级行政区,并且挤占了乡的生态位——乡是不设官员的。
现在的副县级镇,朝廷会派驻低级的品官,这种镇直接吞并乡级辖区。
一般的镇,没有行政辖区,它依旧属于某某乡。朝廷会派出税吏,但税吏不在镇上常驻,只在固定赶场天跑去征店铺的坐税,甚至不对流动小商贩们收税。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行政改革,它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全国市镇数量激增,乡镇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当然,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因,还是人口增长和农业进步。
人类历史是螺旋上升的,这种上升也包括工农商业。
唐宋元明清几朝,除了元朝有点奇葩之外,其他各朝的工农商业都遵循这种规律。清必然强于明,明必然强于宋,宋必然强于唐。
你说明清的商业不如宋朝繁荣?
那等于在侮辱明清两朝老百姓的智商!
商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和工业的技术进步。单位土地能生产的粮食变多,就可以养活更多人口,而城镇和农村人口的增加,又会提高商品需求和推动手工业进步。
朱国祥不但带来了玉米红薯,而且还广置劝农官促进了原有农业发展。
现在的大明,北方普遍两年三熟,南方普遍一年两熟。
这种所谓的一年几熟,并不是专指主粮,也可以是油菜、大豆等重要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