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里,只有点鸡蛋碎,两个鸡蛋都在他的碗里。
老区的百姓热情好客,一点不假。
韩挚也记下了这份人情,等到了宋家村,他也盛情地招待张同志派去的人。
等吃完饭,张大伯笑呵呵,“小韩,你大姐叫什么名字呀?”
韩挚回答:“张支书,我大姐叫韩敏,今年已经二十五了!”
张大伯听到这话眼睛一亮,“原来是韩敏同志,她经常收到信,就是你写过来的吧?”
韩挚点了点头,“兄弟姐妹天南海北的,见一面太难了,所以我们就只能通信。”
“今年我跟大哥商量好,秋收结束之后就闲下来了,想把大姐二姐接过去,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见一面。”
张支书听到这话微微一愣,“这一来一回,得花不少钱吧?毕竟车票不便宜啊,你别说吃喝用的。”
韩挚点了点头,“是的,的确要花不少钱,但我们太长时间没聚了,心里想得紧。”
“今年我们村子里呀,发了很多粮食啊,发了很多钱,还有各种东西,我算了算能够支撑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相聚。”
一听这话,张支书来了兴趣,“小韩,你们村里到底发了多少粮食呀?”
粮食才是最直观的。
韩挚回答:“我们村里今年壮年发了八百斤玉米,一百五十斤的稻谷。老人和小孩六百斤的玉米和一百斤的稻谷。”
“我和我媳妇加起来就有一千六百斤的玉米和三百斤的稻谷,足够我们兄弟姐妹相聚吃的。”
张支书微微一愣摇了摇头,“小韩,你说谎了吧,怎么可能分这么多粮食呢?”
韩挚连忙解释,“张支书,我没有骗你。因为我们村里有平菇大棚,卖了平菇之后,社员能分到不少钱。”
“因此我们老支书就决定交公粮只交国家规定的那一种,派购粮没有交,所以才能分这么多的粮食,我没有说谎。”
“刚刚我塞给张大娘的两块肥皂,也不是我花钱买的,是我们当地的日化用品厂,拉了一卡车的肥皂和涂脸的面霜,来我们村换大白猪。”
张支书又是一愣,韩挚这个小伙子给他带来太多的震惊,“一卡车的日化用品,得换多少头猪啊?”
韩挚回答:“四十二头,我们村里养了七百零二头猪,需要上交给县里二百一十头,剩下的,村里自行处理,我们就用来换布,换鞋……”
张支书一听这话,黑着脸,“小韩,你这孩子长得挺好,人看上去也正派,怎么满口胡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