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品三国》求订阅(2 / 3)

变身香江 拼音的键盘 2185 字 2021-06-13

的人,即使社会上关于古文注释的著作很多,但读起来依然是很吃力,不读上好几遍,都难以深悟其精髓,难悟其妙。

一方面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神往,另一方面却是面对传统文化这块大蛋糕无法吞下去。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金山,但我们的青少年缺乏开采的能力。

就像是林言和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读《三国志》一样。

对于林言喜欢的那个女孩子,为什么选择写三国,林静能够猜到一点。

三国的历史,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几乎个个中国人都知道一点。

“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赵云单骑救主”、“张飞威震长坂桥”、“草船借箭”、“空城计”、“诸葛亮七擒孟获”……

一段段耳熟能详的故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而他们,曹**、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黄忠、赵云……

就好像清初的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将明朝的杨慎写的一首词——《临江仙》作为楔子,放在了《三国演义》的卷首所写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虽然或许这个一点相对于历史的形象并不是那么正确。

但相对于其它的小说名著,论中国人的熟悉程度,三国无疑是占了比较多的便宜的。

只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小说始终是小说,无论它写得有多么的出彩动人,都无法掩盖它的虚构成分。

而为了让喜欢历史,喜欢三国历史,而又因为古文望而却步的人,于是易中天先生写出了《品三国》。

用谁都懂的语言讲他们不知道的事!

这是《百家讲坛》的宗旨之一,也是易中天先生品读三国的宗旨。

易中天先生通过分析、总结和归纳,然后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来。

《品三国》将三国的历史讲得非常有趣,而且这种有趣还不是娱乐化的有趣,而是是在不失信、不失真、不伤害历史的基础上的有趣。这种有趣让人人都喜欢听、听得懂并记得住,所以《品三国》是趣味姓并没有妨碍它本身的学术姓。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文化产品能够火爆,是因为它的智力水平、美学高度刚好契合大众的审美的平庸,并定下一个把很多人喜欢和很少人喜欢作为评论一个作品的标准。

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这样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