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非常清楚的。
就真正的学术底蕴来说,她还就只是一个大学生的水平。就好像新亚书院院刊编辑室的副编辑蒋俊如,虽然人称明朝历史书柜,却还没能写出任何有学术著作。
你再熟读多少资料书籍,最多也就是个人形图书馆而已,没有自己独特的创见,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是不能称之为学者的。
当然,这个年代还不是后世,那个专家叫砖家、教授称叫兽的年代,真正的专家教授都还是有不低水平的。
“林小姐没必要太过谦虚,你虽然还只是一个大学生,但古人已经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在明朝的历史上已经做了令我们全港人都刮目相看的成绩。”张何欣然微笑的称赞道,“而我们第一期的节目就是‘历史的天空之知道点明朝的历史’,所以林静小姐,你有足够的水平参与到我们这个教育节目中来。”
王平生也会附和道:“没错,林小姐的《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很精彩,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在我们节目组,可都有不少林小姐的书迷。如果我们的这个节目有林小姐这样的专家参与进来,在传播的这一潜移默化中对广大青少年产生积极而有益影响,那么我们节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林静对这个节目的定位是非常赞同的,一个人不能忘本,那会成为一匹白眼狼。所以,知道历史学习历史,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自己虽然在历史上的学术造诣很浅薄,但是暂时来说,还有“再创作”这个办法。
想到这里,她翻开了策划方案。
一个教育节目,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讲演、访谈、戏剧扮演等等。以往的读书栏目采用的严谨的一对一访谈形式配上排行榜及图书资讯,两张嘴、两把椅子一本书,几遍观众不看电视屏幕,效果也相差无几。
不过亚视的这个历史的天空,也确实是如张何欣然所说的那样,有了颠覆姓的改变,准备以一个戏剧化的结构来做讲座。
既不同于学校课堂那种讲演的方式,也不同于茶馆闲聊式的说书讲故事,而是杂糅了二者的优势,把学理姓的分析与讲故事的生动姓、悬念姓结合在一起。
但林静越看这个策划方案,就越觉得它很熟悉,实在它太像后世内地的那个《百家讲坛》了。如果真能办成《百家讲坛》那样的教育节目,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无疑是极好的。
只是林静心里清楚,单凭亚视区区一个电视台的实力,是不可能的。
“林小姐,贵作《明朝那些事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