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这写的什么东西,怎么和简历一样?”
“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哈哈,还挺有趣的,比那些死了还活着的人写的东西好看多了。”一张看罢,梁音宁捂着肚子笑个不停。
“《明朝的那些事儿》。”
“是准备写历史书吗?”
“不是历史书。”
“那是《三国演义》那样的历史小说?”
“也不是历史小说。”
“别在那卖弄关子了,快说,写的是什么?”
“你可以称它为史评。”
没错,林静正在写的是后世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部曾在网络上引起巨大轰动,销量上超过千万的畅销书。
这部书,它不是史书,也不是小说,就如当年明月在前言所说的那样,是《明札记》。
林静觉得当年明月或许有从余秋雨的历史散文那里取过经,因为她发现当年明月也喜欢发挥想象力,用煽情的文字去描写历史细节,填补“历史真相”的空白。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让文章充满感染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会让人觉得这个作者喜欢夹带私货,主观姓太强,使文章失真,结果沦为比较严肃的戏说。
当然,当年明月的初衷不是要写明朝历史论文,所以对于《明朝那些事儿》在历史研究方面有没有学术价值并不在乎,他的目的是让历史重新变得鲜活起来,写一部让人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
毕竟正儿八经的历史著作太多了,并不缺乏他所写的一本。
正是因为这样,他用独具一格的轻松、幽默的叙事笔法,像平常街头巷尾唠家常一样,把自己所理解的历史写给想要看的人看。
也许那些读惯了有引注、有自己宏观构架和猜想的历史著作的人对这种通俗读物没兴趣,觉得它没有学术价值。
前世的林静就有一位历史老师,非常不喜欢这部书,觉得它不适合给对历史没什么认识的人看,会将那些还没读过明朝正史的小孩子教坏了。
因为虽然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有时候灌注太多个人的观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历史真相的本身。就像余秋雨曾说,《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完善的一部史书一样,让人觉得是不靠谱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只是一部属于茶余饭后消遣之作、畅销书的缘故吧,当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