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岳恒正在持笔发呆,耐心等待起来。
众目睽睽之下,岳恒挣扎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还是决定用朱熹的文章。
这次,他先写下四个字的诗文题目——《劝学之三》,然后又停下来,慢慢闭上眼,开始幻想诗中的境界。
“劝学之三?莫非刚才他已写出两篇?”
“正是,昨日杜先生罚他作出三篇,哪知道前两篇都是难得的上品,很可能还有共鸣之效!”
“这是真的?新晋童生竟然还能写出‘共鸣之文’?”
“一切皆有可能!”
几人不敢大声讨论,饶有兴趣地看着闭眼的岳恒,这次过了大约一炷香时间,岳恒才睁眼,提笔书写起来。
“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朱熹的勤学诗在日本大行其道,流传颇为广盛,岳恒喜爱此诗中的比喻,尤其是春草梦与梧叶秋声的落差变化,代入感非常强。
因为污墨和“戒”文符之力的存在,朱熹的这首《偶成》,没有产生任何异像。
这首诗有数处亮点,众人通读正文后,都发出惊讶的赞叹声。
“一寸光阴,又见一寸光阴!千年来人人都说光阴似箭,光阴似金,这一句光阴不可轻,道尽人生无奈,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
“春草梦与梧叶秋声,两者产生强烈对比,刚刚还是赏心悦目的美景,转眼变成一片萧条,年复一年,少年变老年,人生就这么一晃而过,回头来还想再学,已经晚矣,叹兮,悲兮!”
“府院池塘,大殿前梧桐,岳恒必定是看过府院美景,心生感悟,只要这心境一到,想不共鸣都难!”
“还有首句,‘少年易老学难成’,时光流逝少年易老,老年再想起学习已经迟矣。另外,此句还可以读作‘少年易学老难成’,这又变成勉励之意,劝说少年读书。一诗两读,细细琢磨味道略有差别,让人发省,值得深思!”
众人读到好诗,品到精彩处,无一不是拍案叫好。
但杜教员还是不愿意承认岳恒的才华,他有些恼怒地说道:“区区几个字,轮番使用,‘一寸光阴’在三首诗里出现了两次,这岂不是有凑字数之嫌疑?”
霍掌院神色微动,任由杜教员批判,自己和另外三位闭上嘴,开始传阅这三首劝学诗。
等杜教员嘀嘀咕咕搜遍脑中批判的语句,他却听见四位教员齐齐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