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部队出名甚早,经历的战争比他们先知军可多了去了。
在全世界的印象中,以色列军队具有很强的攻击姓,以夺取战场主动权和军事胜利为最高目标,发起“先发制人”的进攻一直是它的“不二法门”。
这次以色列军队之所以沒有采取进攻策略,是因为以色列也很清楚,他们面对的先知军也不是以前的阿拉伯军队,都是那种一击即溃的软蛋,事实上以色列的将军们在战前都做过充足的功课,无论是从先知军的出现,还是到新伊拉克的崛起,他们几乎都在关注。
也正因为这种关注,以色列的将军们都对新伊拉克十分警惕,不打那就一兵一卒都不动,一旦要开战,那就必须给先知军重击,一旦被先知军牵制住,到时候以色列很可能会有亡国的危险。
而且多国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乔治开始并沒有赞同从西北进攻,因为那里距离太远,航母编队在那里很难施展开來,还有导弹落入其他国家的危险。
一直到战争打了几周,多国部队损失惨重,当然主要是土耳其和北约国家的飞机,除此之外并沒有造成多少人员伤亡。
和科威特国王相比,约旦国王是个胆子很肥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新伊拉克崛起之后,几次和先知西北军发生冲突。
几次的交火虽然约旦军队处于弱势地位,可约旦国王认为,先知军也并沒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
加上以色列的六万人进驻约旦之后,国王的胆子就更肥了,他跟以色列的指挥官说,只要两军联合,不要美军登陆支援,就可以将先知西北军打崩,最后直捣黄龙,夺回前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对于这样的言论,以色列上将麦凯恩并沒有在意,但也沒有驳斥,毕竟这场战争关系到以色列的国运,打不好就要亡国。
以色列所有的部队集中起來,也只有二十万人,一下出來六万人已经很多了,要知道这六万人都是陆军,陆军总数也只有十二万人而已。
这六万人一出來,以色列国内就要面临更大的风险,随着他们扶植的南黎巴嫩仆从军崩溃,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已经迅速崛起为一支实力远超黎巴嫩国防军和当年鼎盛时期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反以色列军事力量;
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哈特”曰渐式微、“哈马斯”掌握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主导权,使得以巴和谈难以为继、巴勒斯坦武装发动的袭击行动变得越來越频繁。
特别是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曰益“国际化”,把以色列推到了伊斯兰非国家武装组织发动袭击的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