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也仍然没办法确定藏宝的准确地点。
与其它藏宝传说不同,张保仔的故事发生在清代,距离我们不过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历史事件的口口相传不会出现太大的误差,根据老人的说法,光是上川以及附近岛屿的藏宝窟就有几十处,而且大部分仍深藏闺中,如公湾的倒吊人头、背子迳的鬼仔上桅、浪湾的七星伴月、棋盘山的石手指、乌猪岛的半边月石刻、扯旗山的金井、竹旗山的银顶等都有张保仔的宝藏,但是,藏宝秘笈早已失传,人们很难确定具体位置去寻找宝藏。
即便如此,上川关于寻宝、得宝的传奇故事却也非常多,当地人对此津津乐道,在乌猪,有一个叫孟乐的人在放牧中偶然发现了一个薄本,但是,孟乐不识字,便把纸撕下来卷烟。直到一天,他的朋友上岛发现了那个薄本,可惜只剩下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乌猪洲仔有石船,船头向住穿石心,船尾向住三尖石,石下一香炉,石香炉地下有井字,从井字量起三十六周线,黄金三百两,白银三皮箱。当时,两人找到了香炉和井字,但是却不知道三十六周线是什么,怎么计算,只好就此作罢,留下了这个谜底至今未能破解……
上川的宝藏传说鲜活生动,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关于张保仔手抄本的推断也十分合理,但是,真本失传,口头流传的信息真假难辨,上川岛数量惊人的财富仍然长眠地下,人们至今没能破解上川海盗藏宝的谜团,也没有找到传说中迷失的宝藏,毕竟历史传说中有价值的提示太少了,或许只有偶然的发现,才会让某些宝藏重见天日。
一八零九年,由美国、葡萄牙提供军火,并派出舰队配合两广总督百龄的官兵,对张保仔进行内外夹击,张保仔水米断绝,只得出降。张出降后,留在香江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而张保仔又引官兵到处进剿五色帮,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这是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
香江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东营盘、西营盘都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瞭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
此外,传说在香江的土瓜湾海心庙、长洲、南丫榕树湾、大屿、赤柱舂坎角、牛池湾和鲤鱼门等地,也有张保仔洞。由于藏宝洞太多了,他要用秘诀簿备忘。
香江的太平山(扯旗山)也一处藏宝地点,太平山下一直传说有张保仔的宝藏。直到民国年间,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