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打,也要拉,这才是平衡之道。
钱师爷家族便是世居广州南海县的,他读书多年,也曾入长安赶考,没考中过,后来也给长安的勋戚世家做过宾客,老了落叶归乡,家里有几个庄子,还有条船,其实日子也过的不错的。
秦琅看中钱师爷对钱粮这块经验丰富,派人聘请前来,老钱一接聘书,那是二话不说屁颠颠就来了,一来就上手各种事务,做的很让秦琅满意。
钱师爷捋了捋他那几根山羊胡子,“我们岭南确实盛产金银,中原以往称为南金,又因岭南沿海商贸,与胡商贸易往来多,以金银交易也多,故此早年曾有铜不过岭南,岭南自用南金之语。
咱们过去跟胡人交易,也多是直接用金银交易,各种成色不同的金银,主要是以称重估值,岭南也有许多有名的金银铺子,各家也往往会铸有自家标记的银锭银铤等,不过总不如现在的金银币这么方便好用,直接以面额记值,方便,使用时不用再看成色啊,不用换算,也不用剪切称量。”
以往中原钱荒,对于本就不是税赋区的岭南地区,是禁止铜钱流入的,所以岭南人主要是用金银交易,而且也曾经长期是私铸铜钱、假冒伪劣铜钱的铸造地。
但贞观以来,朝廷对于货币的管控空前加强,从各个方面加强监管,又是打击假钱,又是禁止私铸,又是禁止铜器的私人铸造贩卖,禁止融化损毁铜钱,禁止囤积铜钱等等。
另一面钱庄、银行等出现,让商人地主百姓们不再把钱存家里了,把钱存银行钱庄中还有利息,而银行收到的钱并不会全存起来生锈,而是进一步的流通出去,扩大了流通量。
更别说,贞观以来,对矿产的开采政策放松,矿课降低了,开采的收益增加了,开采量自然也就提升了上来。而且大唐这些年,一直对外也大量进口铜料等,并通过贸易流入了许多真金白银。
金银铸币流通,也扩大了货币流通量。
再到后来钞票、庄票、银票等也开始发行,就更加增加了货币的流通量了,钱荒这个困扰着中原王朝无数君臣的难题,已经缓解了许多。
现如今,绢帛其实已经很少在交易中使用了,特别是在小额交易里,几乎已经没有谁再扛着绢交易了。
岭南的百姓更钟爱金银币,对于铜钱不太喜欢,大额用金银币,小额一般直接用钞,日常零用才用会铜钱。
不过岭南,尤其沿海几大港的商业异常繁荣,所以对钱的需求量也更大。
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