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3 / 5)

下层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二是由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端。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这时,《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和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发生了著名的“公车事件”。

虽然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康有为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与汤寿潜原先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时有接触,并成立了“强学会”,经常在一起,商讨国家之大事。这对张謇、刘安江的触动也很大。他们也感到,朝廷如此之软弱,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搞得千疮百孔,实为痛心。落后就要挨打。国富才能民强。他们感到:只有工业兴国才是唯一出路。章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刘安江受官以后,首先在工部任主事,被赐花翎三品衔候补五品京堂官衔,分管各地建设的报批和监督之事。

张謇考中状元以后,授翰林院修撰。主要负责编修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

刘安江在京城没有朋友,故把张謇看着兄长,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习文,小酌闲聊。由于张謇负责编修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之事,也使刘安江对文献的研究,颇感兴趣。经常通宵达旦找一些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研究。

一天,刘安江正在自己住处阅读有关清历代的策论。这时,张謇领着一位人进来。一进门张謇就道:贤弟,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十八年两榜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汤寿潜便是,现任国史馆任协修。

张謇又指着刘安江对汤寿潜道:那就是新科进士刘安江(刘锦藻),乌程县人士,你们可谓是老乡啊。哈哈。

刘安江一听随张謇同来者,就是汤寿潜,双手作揖道:幸会幸会,汤兄大名早有所闻。十六年汤兄《危言》佳作,为弟曾经拜读过。汤兄提出精简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实为忧国忧民,高瞻远瞩,令人敬佩。

汤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