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甚合君心(1 / 3)

?仁宗却不再往下说,只是顺手拿起一件摆在面前的物品仔细地查看着,那是一件颇具西域风格的酒壶。材料是由金银相错而成,整体呈双鱼形。二鱼头尾相向,作戏珠状。壶身两侧各有一小环,环中嵌入展翅长尾鸟做器耳。两环上是一提梁,便于提放。此物采用鎏金工艺,壶身各处花纹勾勒精美,金银交相辉映,熠熠发光。跟在一旁的孔目官见皇帝注视于其,忙趋前解释说:“此乃数年前辽使觐见时所奉之贡品,据称为其先祖所制,奉为国宝。值臣服于先帝之时,特意做为国礼进献的。”孔目官口中所说的臣服于先帝之事,就是指真宗时的“澶渊之盟”。明明是大宋不得已接受了屈辱的条约,但从官方论调来说,总是说辽国臣服了。不过,所谓心知肚明,大家伙全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仁宗当然也不例外。

“国宝?”仁宗轻轻地从鼻中哼了一声。此酒壶虽然精美,但若说是国宝,却也谈不上。相比大宋送出去的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奇珍异宝,这酒壶也就算是刚刚摆得上台面而已。仁宗心有不悦地斜视了一下那孔目官,心道:“好个没见识的奴才。”但既然说了是辽国的贡品,他也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发作,若是传了出去,又不知怎么掀起一场外交风波了。于是,压下心中的不悦,重重地将酒壶放了回去。说是放,也就差一点就是扔回去了。只见那酒壶在桌子上晃了两晃,好不容易才算是站稳了,没有摔下来。

仁宗转向了刘锡才,神色变得淡淡地,重又拾起了刚才的话题:“刘爱卿,田氏之时,当值古风之世,人心皆怀感恩之念。故而田氏可以斗米之功,而巧取天下。但若人皆无感恩之念,爱卿可曾想过那田氏又当做何打算呢?”刘锡才在旁观察已久,仁宗心里想的是什么,早就一清二楚。见他问起这话题,就知皇帝对那些贪得无厌,要了还想再要,吃了还要再吃的契丹人、党项人等,早就心怀不满了。今儿这番话,不过是借题发挥,吐吐一腔怨气而已。

刘锡才微微一笑道:“陛下此言说得极是。想当初,臣读史记到这一段时,也曾有感于此,但未曾往深里探究。今日听陛下一言,倒如灌顶醍醐,突然就有了感悟。”“哦?”仁宗饶有兴趣地看着他,“爱卿有何见解,不妨说来听听。”

刘锡才从容道:“齐国之民,心怀感恩,乃是多年教化所致。自姜氏开国之初,即以礼乐教化齐地属民,故而人心向善,守礼仪而知好歹。有此属民,田氏方可用双斗之计,收拾人心。”他这说的是当姜子牙被封到齐地时,当时的人民被称为“东夷”。也就是相对西周人来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