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关于鉴定的问题“传承有序,就是相关于鉴定的,下面我再说几句吧。
古董的鉴定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在所有的行业当中,古董鉴定这一行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最多,也最容易出错。每一件古董的鉴定都有可能用到历史、文学、艺术等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会受鉴定师心理和身体状态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位鉴定师或者鉴定家能够保证一生都不会出现错误。
我们现在的鉴定中,特别是陶瓷类的鉴定,用到最多的就是“标型学”也有叫做眼学或者器物形态学的,属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学名叫做“考古类型学,。通过对一件标准器的研究,从其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找出规律,作为鉴定的依据。
但是在鉴定工作中,标型学也不是百试不爽的法宝,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研究机构,可以保证对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相关文化做到完全了解如透明,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一样无法做到。
某一位工匠或者技师在制作某一件产品的时候,会受到个人心情、
艺术造诣、对文化形态的不同理解等多方面的影响,所造的器物也会有相应的不同:又或者某些对文化和艺术有独特的见解或者有独特喜好的工匠,他们制造的器物就会有另类的特征,这类的工匠从责到今也有很多。
这样的器物在鉴定的时候,标型学或者一贯使用的知识就不足以让鉴定者做出准确的判断了,往往会在一些细节上出现误判,导致鉴定结果和现实之间的偏差。
所以说,在古董鉴定中,只有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够做出最佳的判断结果。在你鉴定完最后一件之前,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自己不会出错,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进步。”
“各位专家好,我是《华夏都市报》的记者,我想请问张先生,据说您从九岁开始就已经进入古玩行了,迄今为止,您在鉴定方面出过错吗,能不能列举一二呢?”这个提问的是和唐韵关系不错的媒体记者,这话可并不是要拆台,而是把现场记者的思路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张辰笑道:“只要是搞收藏的,就肯定会有出错的时候,我同样也不能幸免。不过我很幸运,我在童年的时候,就跟随我的父亲张百11
先生学习收藏,还有我的同门师长们悉心教导,出错的几率比较小一些,也都在青少年时代,近年来还没有发现鉴定方面的错误。
看走眼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如果要列举的话,年代都比较久了,我就说一件吧。我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