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节 于基地覆灭的阴影之下(4 / 8)

更别说降温了,那可是依靠原子震动在两束相对光束间的相对速度差来完成的,越高的温度下原子震动越快,相对速度差便越大,降温也就越快;而在这种接近绝对零度的情况下……再大地功率也会被那近乎于无地原子运动速度消弭殆尽的吧……事实上每回离开玻爱凝聚态只需要用与棱镜内与金属原子气频率有些差异地激光照射上几微秒便可以了,而要想重新越过凝聚态临界,在调节至共振频率的激光器功率不变地情况下,则需要花废将近七十微秒左右。当光速由微观尺度跃升到宏观之后,哪怕依然只有真空光速的几十几百分之一,微秒级的延迟也已然注定了之前聚集到的光之能量如泼水般一去不回了。

当然,人类的技术精度并不仅限于此,但是对于一辆坦克来说,实现基础物理实验室中的超精确操作还是太过不可能了一点,哪怕只是比现有精度再增加一个数量级,整个武器系统都需要重新设计一遍了,到时候,恐怕除了原理,和现有的产品早已再无关系了吧?

这一些细节,接受了物理突击培训,又全程参与了光棱坦克设计的班森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但正如光棱炮原本的设计思路一样,班森想到了一个相当简单地方法,虽然,那有些治标不治本……

光棱炮的降速棱镜在发射时如果能量过高,升温速度超过了冷却激光的降温极限,也是会受到一定损伤的,因此,预先制作一些备件用以替换是必须的。尽管有着专门的补给车辆,但若是在战场上,可是由不得补给车来回乱窜的呢。在这种情况下,自备一定数量的备件便是最好的选择,再加上是无人车辆,炮塔的后方其实还设计有一只专门用来替换备件的机械臂,用以从后备舱中取出备件安置到炮塔中。而班森提出的方法,便是将后备舱的上方也做成透明的。

由于并没有更改车体结构,相较于最初的样车,这些量产型最大的不同便是在后备舱中布设了线路。降速棱镜备件在封装完成时本身就包括了棱镜外部包覆着的兼顾了保温与固定以及安装温控激光器阵列用的外壳组件,现在只要给这些组件通上电,使内置的激光冷却机能正常运作就可以了。由于在放入炮塔中之前并不需要像攻击时那么频繁地跨越凝聚态临界,这些备件有得是时间慢慢降低温度,因此激光阵列只需要以很低的功率运行就可以了,倒是也没有给引擎增加多少负担。

如此,这个方案很顺利地被小老板采纳了,以至于现在,虽然没有解决控制已聚集能量输出的问题,却变相地将能够输出的棱镜数量翻了整整十倍。虽然没有聚光板的辅助,备件聚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