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依据距离力场中心的距离的不同将其扭曲,并均匀地散射到机体表面——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照射面的能量密度。
不过同时被注意到的还有另一个事实:尽管这并非有意的,但是两次照射的都是敌机的中后部。按照敌机的机体布局来看,两次攻击都错过的只有一处:机首,或者说……驾驶舱!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由于急冻光束低温的特性,发射器可以长久地工作而不需要冷却,相应地,照射在机腹上的光束也是持续不断地,并不需要再次校对位置,只是简单地一个转向便将光束反射到了另一架敌机上,这次却是前移了少许。
即使是机体的前方,但仍然处于屈光力场的笼罩之下,光柱再次被散射开来,摊开在机首的蒙皮上,也洒在驾驶室里。
由于考虑到了高空中温度的变化,战机的外装甲通常能够承受极低的温度,因此被散射削弱过的急冻光束照到的区域并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变化。不过驾驶员却不行,平时为了保证温度的适宜,驾驶舱内甚至需配备要专用的加热器,同时,那厚实地舱盖也有效地阻止了热量流失。
然而不幸的是,作为光,急冻光束正是那少数被舱盖玻璃“选择性通过”的事物。
即便是由于分散而降低了威力,但体温在短短三秒钟的时间里降到零度以下还是超过了驾驶员承受的极限,立刻便翻着白眼昏死了过去。
战机确实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不过当驾驶员昏迷之后却是很快就变得不稳定起来——虽然早已经实现了飞行器的自动驾驶,但没有人会傻到在战场将自己的性命交给连人工智能都不是的自动驾驶仪的。于是在一阵摇摆中,完全失控的轰炸机坠了下来。
盘旋的机群躁动起来。
作为采用了最新冶晶工艺生产的重甲轰炸机,面对常规武器时可以说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坚固!只要不是被电磁炮击中,哪怕是防空导弹都可以扛下来的。
刚才第一架倒霉的同伴被撕掉翅膀时,这些驾驶员们就被狠狠地震慑了一把。不过NOD毕竟是黄区的组织,接触晶化症和试炼的机会比龟缩在蓝区的联邦高得多。他们对超能力相当熟悉,如果能力合适的高阶的能力者,比如某个为人熟知的电击使出手的话,即便这坚固的机体也是无法抵挡的吧。是以很快便释然了。
不过这第二架的坠落却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那道光束。
虽然对方确实是能力者,但比起跨越数公里的距离发动能力攻击,还是二次引导来自地面的攻击更为省劲。驾驶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