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下(4 / 5)

官僚 大虚无痕 3525 字 2021-06-11

将,文天祥、王安石算是代表。”

小佳由衷地道:“你总结得真好。”

俞泽民也道:“确实不错。”

受此鼓舞,胡晨阳也有些兴奋,道:“第二,赣源人不排外,但内耗严重。”

“对!”俞泽民道,“我要说句公道话:赣源的同志确实不排外。”

胡晨阳道:“其实,赣源人的不排外,与内耗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内耗严重,内部绷得很紧,难以平衡,甚至不愿意妥协,怎么办?只好借助外来势力。说得难听一点,宁愿便宜了外来人,也不能让对方得便宜。”

俞泽民嘿嘿一笑:“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胡晨阳道:“我听说,俞书记说过一句话,外来的同志在赣源工作感觉很舒适?”

俞泽民呵呵一笑:“我是说过这句话,可没有贬意哈。”

胡晨阳也笑:“我知道。”

俞小佳催促胡晨阳:“接着说,接着说。”

胡晨阳道:“第三个特点:赣源人有小聪明,缺乏大视野。历史上,很多赣源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走遍全国当老板’,混得也还不错,但真正成大气候的却没有几个。有个很典型的例子:70年代,国家最初是想把第二汽车制造厂放在我们赣源省的,结果,当时的省委领导人却不同意,他担心的是,一下增加几十万产业工人,每天要供应多少粮食和蔬菜?全省的物价都得抬高吧?结果,就因为打这样的小算盘,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真让人扼腕长叹!”

俞小佳也叹息:“啊?还有这种事啊?倒是便宜了鄂省了。”

胡晨阳道:“第四个特点:赣源人会读书,但缺乏创造力……”

“第五,赣源人有强烈的官本位意识而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第六,赣源人朴实热情但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

后来,胡晨阳道:“我也要说句公道话:赣源人或许是偏于保守了一些,但偏偏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无数人献出了鲜血和生命,能说是保守么?另一方面呢,六十年代初,当全国都在浮夸粮食亩产多少多少万斤的时候,赣源人又保守了,不好意思狂吹,结果,当有些省大量饿死人的时候,赣源省不但没饿死人,还收容了几十万灾民,赣源省人的保守,原来也很可贵……”

今晚的胡晨阳,或许是因为面对俞泽民和俞小佳,很是有些亢奋,确实发挥得很好。

这些观点,比他发给李德建的电子邮件,更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