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磨石岭之行 上(3 / 4)

官僚 大虚无痕 3138 字 2021-06-11

种保鲜作用?”

阿柄就很是敬佩地望着胡晨阳,道:“哎呀,胡乡长想得深。”

胡晨阳呵呵一笑:“走吧,我还真想早点见到这个李金苟。”

磨石岭村的村支书叫李火根,50来岁,胡晨阳与他握手时,感觉到了他满手的老茧,硬得咯手,心想李支书应该是个石匠。一问,果然,李支书有门手艺,会打磨盘。

村支书同时还是村主任,也就是所谓“党政一肩挑”。几个支委也分别兼了会计、妇女主任、治保委员等。

听过汇报,加上事先的了解,胡晨阳对磨石岭村的情况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住得也比较分散,平时开个会都不容易,有事基本上是几个村委分头跑各家各户传达。村里也没有什么积累,壮劳力大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基本上是一些妇女、老人和孩子。孩子读书也难,大多读了小学就缀学了。

山多田少,因为海拔高,日照不足,也不能种双季稻,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种糯米,用糯米做酒就是常事,然后就是种些蕃薯、玉米之类的杂粮。蕃薯、南瓜成了很多家庭一年到头的主食。

因为穷,村里的年轻人娶媳妇都是问题,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早些年,磨石岭的人有不少人都会石匠活,打打磨盘,还能卖几个钱,但是,这年头,随着电磨的出现,用石磨的是越来越少了,村里干石匠活的也就越来越少了。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土地闲置较多,不少山、地就常年荒着。没有人愿意当什么种植大户,因为路不通,有东西都难运出去。只能靠肩挑背扛。

少数年老又无儿无女的农民,做不动什么事了,收入极少,日子过得尤其苦,基本上靠乡亲们接济和政府的扶贫救济。

但扶贫救济总是有限的。

走访了几家特困户,真是一贫如洗,有个叫陈木仔的老人,一天只吃一餐,实在饿了就吃几根蕃薯干。老人听说胡晨阳是乡里的乡长,竟然激动地道:“**派乡里的书记来看我了。”

此时,**已去世二十多年了,这位老人依然只记得他。

胡晨阳给老人枕头下塞了一些钱。

出了屋子,胡晨阳擦去眼泪道:“象这样的孤寡老人,还住在山里,日子怎么过得下去?村里、乡里都要加快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有条件将这些孤寡老人送到敬老院去,那才是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李火根道:“只要乡里帮我们修通了路,村里的孤寡老人我们来养。”

胡晨阳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