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挑着各种武器与铠甲的商贩,以及贩售与各类军事相关内容的商人们。
与“军事相关”的商品,这个概念可就广了。春秋时主要是车战,所以连卖车轮的也能算上军火商人。许多农夫肩上扛着一个车轮,悠悠闲闲的走在大路上,边走边跟旁边卖菜刀的、卖水壶的、卖布的交谈——这些人都是“军火商人”。
背一个车轮怎么卖?没关系,在春秋战争频繁的状况下,列国都规定了统一的车**小——现代考古发现,遗留在地面上的秦国古战车车辙印子,数百辆战车,其车轮之间的间距大小误差在三厘米左右。三厘米,在现代人看来算是非常大的误差,但在古代、度量衡很粗略并且不普及的情况下,这种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秦国的车轮是这种状况,与中原很少交流,几乎处于中原文化末梢的燕国,情况也大致相同,考古发现他们遗留在山谷中上的古战车车辙印,误差也没有超过三厘米——而三厘米相当于十分之一尺,这个误差大约是列国约定熟成的误差率吧。
晋国是霸主,晋国的战车是什么样——现代出土的韩侯墓葬说明了一切,墓葬中战车车轮的误差,也极其严格的控制在三厘米之内——这是正常的历史。
现在的历史,因为有了赵武的存在,晋国格外重视标准化下的“车同轨”,战车两个车轮的直径大小,在军械标准化思想的指导下,误差严格的要求控制在一厘米大小,所以晋国的车轮完全可以单卖,出战者买一只备用的车轮,一旦出现战争损耗,将备件更换上就能继续战斗……这就是军械标准化带来的好处。
叔向这时转到了赵武的战车上,陪着赵武在战车上摇晃着,大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见到第一执政的车马仪仗,行路的人纷纷避到路边,而后躬身向赵武的旌节鞠躬。而叔向则沿路观察着两边的行人,频频摇头叹息。
论起来,晋国算是春秋首位强国了,而韩氏的领地在晋国也算是一等的肥沃。全是开发完善的农田,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灌溉设施非常发达,这里所有的土地都历经开发百余年,韩氏一年生产的粮食,几乎相当于晋国一半的粮食产量。再经过前元帅韩厥、现在的副帅韩起父子两代经营,这片领地兴旺的,足以让中小国家的国君感到羡慕——但这些都是以前。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叔向坐在战车上,情不自禁向赵武感慨:“执政,看来管仲的学问真是深不可测。我晋国原先采用全盘齐化的策略,真是做对了,可惜做的还不够。”
赵武知道叔向为什么感慨,旁边跟随的张趯与祈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