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论证,他设计的图纸是否可行?”
赵武并不知道,这位公子缄是“中国第一造桥人”,他建造的黄河大桥被誉为“世界第一桥”,而他也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有史可考的、在黄河上建造大桥的造桥大师。他建造的蒲津桥,随后屡经修缮重建,使用年限一直维持了1827年,堪称为“世界第一长寿桥”。
这样一座在现实世界中就存在的造桥方案,自然,比赵武凭空想象出来的造桥方案更符合当时的春秋生产力,而且更是低成本运作。
叔向回答:“赵城学宫的学者很是夸奖公子缄的造桥方案,他们已经开始筹备材料,打算动工兴建……”
蒲津桥是一座铁索悬浮桥,它的形状就是万里长征中那座著名的泸定桥。而事实上,泸定桥就是仿照春秋时代的蒲津桥修建的,这份蒲津桥造桥方案属于春秋独创,从春秋这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之后,我们的造桥技术再也没多大的突破。
公子缄献出的这份造桥方案,其技术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由此可见其实用性。
赵武欣然点头:“那就让他们尽快动手吧——如果造桥方案切实可行,按照我们的规则:谁发明谁受益。这座桥的通行费将由公子缄收取。另外,我还打算多多修建几座桥,过桥费由集资建桥人予以收取,但其中收入的十分之一,将交纳给公子缄,以奖赏他的设计。”
叔向笑了:“牛人就是牛人,都哪里都是!如此一来,公子缄即使到了我晋国,也不至于坐吃山空,依旧能成为一位富可敌国的大富豪——哈哈,公子缄当初献上造桥方案,曾表示要独立掏腰包建造蒲津桥。那时他还不知道我们有规定:谁建造的桥,由谁收取过桥费。当时,他献上的建桥方案,只是纯粹地想求取一席之地而已,没想到因祸成福。”
赵武笑着相应:“他获得的,可不止‘一席之地’。”
叔向马上回应:“我晋国获得的,又岂止‘一席之地’?原来有说法:惟楚有才,晋实用之。现在,‘秦才’也为我用,列国闻之,怎么不争相朝晋,今后我晋国怎会不越发强大?”
赵武回首南方,补充说:“如果他的造桥方案可以实行,那么,我们南方的领地将不再是飞地——我们收获的,确实不止是‘一席之地’,那将是整个天下!”
叔向长长松了口气,一脸开心的说:“有老师在,日子真好!至少我处理起政务,再不用提心吊胆,担心有所缺失——老师路上转去了郑国,恐怕还不知道吧,楚康王已经去世了,谥号‘康’……对了,他现在应该叫楚康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