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化干戈为玉帛(3 / 6)

春秋小领主 赤虎 5070 字 2021-06-10

方的“大公爵”一样,它的意思与中文的“皇帝”是相同的,甚至它们的来源都相同,都出自闪族的文字——king、或者kong。

秦国国君曾经是一个牧马人,周天王封自己这位牧马人在西方牧马,这就是西“侯”,它的意思是守卫边境,保障周王国西部边境的安宁,所以秦国国君自称“牧守西方”——这也是后来“牧守”、“州牧”一词的来源。

秦国递交的外交公文里,谦卑的承认周天王天下共主的身份,同时承认晋国国君“伯”的身份,而“伯”这个词除了意味着伯爵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诸侯之伯。在春秋的简单词汇里,它是管家的意思,所以“伯爵”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诸贵族之首,替国王管理各个封领的“贵族大管家”。

后来,“伯”这个词因为发音的不同,演化成了“霸”,意思是天下霸主。而“伯”之所以演化成“霸”,也是因为“伯”这个词也迅速像“王”这个称号一样,被弱化成一个烂大街的词。为了与烂大街的“伯”有所区别,所以,春秋人特地把“贵族管家”的称呼单独拿出来,称之为“霸”。

秦国人一直很羡慕楚国称王,而秦国也是继楚王之后,中国第二个称王的大国,“王”这个词被弱化,并成为烂大街的词之一,是从秦国首先开始的,但这次秦国肯承认周天王“王”的身份,承认晋国“贵族管家(霸)”的资格……那么接下来,周国一位王的普通封君的弟弟,也无需“贵族管家的大管家”,即霸主国执政,出面接待,换个普通人,换个霸主国的大夫出面,已经给予秦国封君的弟弟相应待遇了。

秦国这份外交使函符合所有的春秋惯例,符合春秋时代应有的贵族礼仪,连孔夫子后来都称赞秦国的这份外交使函“礼也”,对于这份符合春秋公文标准的外交函,叔向不能置之不理,虽然因为本国执政出战在外,无法给出具体操作程序,但叔向请示国君之后,便开始按标准的程序迎接公子缄。

晋国上下对此次议和活动非常重视。为了确保顺利,叔向特意派人召来“行人(外交官)”子员负责接洽,这引起了另一位行人子朱的不满,他提醒说:“今天是我当值啊!你怎么能跳过我去跟别人商议呐?!”

子朱把抱怨的话说了三遍,叔向理都不理。子朱大怒:“我与子员职位相同,你凭什么在朝堂上黜退我(指叔向不和当值的子朱商议,却和当天不值班的子员商议议和的事)?!”

说着,子朱持剑朝叔向逼来。但叔向毫不示弱,他挺起胸膛迎向了子朱的剑,毫不退让的回答:“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