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里隐含着对悼公的指责,似乎悼公最后对投降的郑国人,奖赏过于丰厚——这当然是因为郑国反复投降导致连番进贡,悼公如果手头不松一点。郑国就不存在了。
想当初,郑国人也正是看清了这点,才要求“息肩于晋”。因为投靠楚国,他们不会得到类似待遇。
春秋人的战争理念跟赵武不同,赵武基于自身所学常识,难以理解悼公最后的宽容。对此,悼公彻底无视,他跟着拍手赞赏:“魏请确实不错啊。这次争霸战,数魏绛立下的功劳最大,寡人回国后,决定把郑国赠送的乐器及乐人,赏赐给魏绛一半……”
其实这次争霸战中,晋国的卿大夫个个表现的都很出彩,其中既包括每战断后、跟国君关系密切的游戏伙伴赵武;也包括制定“三军疲楚”计划的元帅荀罂,以及前期奠定晋国争霸基础的元帅栾书、韩厥……
但这些都不重要,魏绛是争霸战略总方案的制定者,是他提出了先平定西戎,稳定后方,而后实施战时经济,积聚国中最后的力量,依靠点数拖垮楚国的方案。按照春秋时代的标准,制定战略方案的人,是战争最大的功臣,众卿对国君的分析心服口服。
这一年是动荡的一年。
虽然,晋国最终奠定了胜利,但晋国还来不及庆祝,元帅荀罂便病重,紧接着,下军将佐士鲂病重,稍后消息传来,楚王病逝,而楚王的对手吴王寿梦也没有活长,他立即尾随楚共王去地下,继续做冤家。
吴王寿梦去世后,还有一幕著名的春秋礼让剧,寿梦的弟弟季礼三次让出国君的继承权,这一礼让行为令后来的孔圣人大加赞赏,并由此被华夏文明称颂千余年……
总之,这一年,伴随着晋国的最终胜利,是连续的丧礼——元帅荀罂去世;下军佐士鲂去世;楚王去世;吴王去世;郑国执政子孔去世……
一个“入盟”造成的羞辱,击倒了两位国君。捎带着,也让争霸双方两位执政相继倒下,其中,荀罂去世,是因为心愿已了;子囊去世,是因为屈辱。
其实,元帅荀罂病逝早已预兆——战争的后期,出来主要主持日常工作的是预备元帅、上军佐范匄,副元帅荀偃则留守国中。这些行政变动通常表明:元帅(荀罂)已经病重。
去年一年四战,对这位老人的身体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只不过当时晋国正处于争霸战的关键时刻,荀罂让人秘密封锁了消息,连自己的女婿赵武都没有告诉。
他一直在坚持,等来了争霸战胜利的消息,他继续坚持;等到赵武回国,他已经说不出话来